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中國古代馬車連接馬與車的零件或繩索叫什麽?

中國古代馬車連接馬與車的零件或繩索叫什麽?

標準的馬車有馬四匹,所以連接車馬之間的物件種類頗多,現在列舉幾種

梁輈,即車轅,因為形狀彎曲如船,故名

流環,壹種可活動的皮環,套在服馬的轡背上,並用它牽引兩驂馬的外貫穿在環中

肋驅,皮質挽(居然打不出來,只好找篇文章復制,所以繁體)具,前端系在車橫上,後端系在車軫上,擋在服馬的肋外,使驂馬不能緊靠

平民馬車經常就壹匹馬,沒什麽講究,只有車轅,車橫,套繩。

中國古代馬車的系駕法隨著車形制的變化,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即軛靷式系駕法、胸帶式系駕法、鞍套式系駕法。相應的使用時間約相當於先秦、漢至宋、元至今三個時期。

先秦獨辀車采用的是軛靷式系駕法,在兩服馬頸上加軛,再用壹條革帶圍繞馬脖子,系結兩軛軥之下,將軛固定以防脫落,這條革帶稱“鞅”。軛底下襯以衵,即裹軛的軟墊。軛首縛於衡上以支撐車體。驂馬壹般不負軛,偶有負軛者,皆遊離於衡外。

二服馬通過兩條靷繩來挽車。“靷,所以引軸也。”(《說文·革部》)兩根靷繩,壹端分別系於兩軛內側的軥上,另壹端系在車輿前的壹個環上,此環稱為“鋈續”。環後部連接有壹根粗繩,系於軸的中部。此套繩名“靳”。有軛者,靳的前端則分別系於兩驂內側的軥上。這種以軛駕車,以靷、靳拉曳的系駕法,就稱為“軛靷式系駕法”。

中國古代獨辀車的車輪大,自軛軥至軸的連線接近於水平狀態,以靷傳力曳車,馬的力量能夠集中使用,減少無謂的分力。

馬的承力點在肩胛兩側,軛是受力的部件,鞅雖縛圍於馬頸上,但因不傳力,所以不會壓迫馬的氣管,車子進行速度加快時,也不至影響馬的呼吸,從而使馬奔跑自如。

同壹時期地中海地區的馬車系駕法卻是采用“頸帶式系駕法”,即將馬頸用頸帶直接綁在車衡上,頸帶是馬拉車行進時的主要受力部位,這樣,馬的氣管由於受到頸帶的壓迫,馬跑的愈快,呼吸就愈困難,從而大大影響了馬的力量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