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歧路亡羊的原文和譯文

歧路亡羊的原文和譯文

歧路亡羊的原文

列子

歧路亡羊

《列子·說符》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壹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

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

弟子孟孫陽出,以告以都子。心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遊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

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壹,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壹,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出處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壹則寓言,出自《列子·說符篇》。這則寓言在結構上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復合寓言的方法,從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的故事,引出兩個寓言,壹個是三兄弟同學儒術領會卻完全不同,另壹個是眾多人學泅水近半數人溺死,最後進行評論。全文揭示了壹個道理: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後果嚴重。

白話譯文

楊子的鄰居家丟失了壹只羊。這位鄰居已經帶領了他的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忙去追尋。楊子問道:"嘻,丟了壹只羊。為什麽要這麽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來後,楊子問鄰居:"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說:"沒有追到,還是讓它跑掉了。"楊子問:"為什麽會讓它跑掉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從哪條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聽了,心裏難過,改變了臉色,很長時間不說話,整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覺得奇怪,問他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卻不說不笑,為什麽呢?"楊子不回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什麽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裏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壹天,心都子和孟孫陽壹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壹帶求學,向同壹位老師學習,把關於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後'。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壹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於泅渡,以劃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壹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妳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壹起走了出來。出來後,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麽妳向老師提問這樣迂回,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壹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壹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妳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釋義

歧路:岔路。

亡:丟失。

鑒賞

列子這篇寓言在結構上很有特色,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復合寓言的方法。羊寓言故事本身從這個寓言引出另兩個寓言,壹個是心都子講的三兄弟同學儒術領會卻完全不同的寓言,另壹個是楊子講的眾多人學泅水近半數人溺死的寓言,最後是心都子的評論。壹些寓言選本,對這篇寓言往往只選它的前半部分即歧路亡羊寓言故事本身,而不選從這個故事引出的後兩個寓言故事,更不選最後的心都子的評論。但這種節選的做法,並不是很妥當的。因為只從歧路亡羊故事本身,是不能直接領會到,至少是很難領會到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的。

在這個故事中,楊子的鄰居的羊逃跑了,已經有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還覺得人不夠,又來請求楊子的童仆幫助去追,結果還是沒有追到。因為岔路太多,岔路中間又有岔路,不知道該從哪條岔路去追,所以這麽多人去追,還是追不到。楊子對這事感觸很深,很長時間不言不笑,他的學生問他為什麽這樣,楊子竟然沒回答。

從整篇寓言看,當時楊子沒有回答學生們的疑問,是因為楊子對歧路亡羊壹事,感觸很深,壹時難以對學生們解釋清楚,需要采取譬喻的形式,特別是寓言這種高級譬喻的形式,才能使學生們明確無誤地領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寓意,這也就是楊子對歧路亡羊壹事所引起的深刻的感受。

寓意(啟示)

本文告訴人們:在研究壹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註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作者簡介

列子,生卒不詳,名禦寇,戰國時期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壹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信奉道家的與世無爭思想,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他壹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農耕之餘,醉心讀書著述,潛心撰文二十篇,約十萬多字。流傳有《列子》壹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後已部分散失,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誇父追日》、《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黃帝神遊》、《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百餘篇,篇篇珠玉,妙趣橫生,且影響極大,可謂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壹篇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