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原文如下:
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壹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定公謂孔子日: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
孔子對日:“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鹹得厥所。
先時,季氏葬昭公於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法而不用,無奸民。
孔子家語翻譯如下:
孔子剛做官時,擔任中都邑的邑宰。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紀的長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據能力的大小承擔不同的任務,男女走路各走壹邊,在道路上遺失的東西沒人拾取據為己有,器物不求浮華雕飾。
死人裝殮,棺木厚四寸、槨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墳,不在墓地周圍種植松柏。這樣的制度施行壹年之後,西方各諸侯國都紛紛效法。
魯定公對孔子說:“學習您的施政方法來治理魯國,您看怎麽樣?”孔子回答說:“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豈只是治理好魯國呢!”這樣實施了兩年,魯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
孔子根據土地的性質,把它們分為山林、川澤、丘陵、高地、沼澤五類,各種作物都種植在適宜的環境裏,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長。早先,季平子把魯昭公葬在魯國先王陵寢的墓道南面,孔子做司空後,派人挖溝把昭王的陵墓與先王的陵墓圈連到壹起。
孔子對季平子的兒子季桓子說:“令尊以此羞辱國君卻彰顯了自己的罪行,這是破壞禮制的行為。現在把陵墓合到壹起,可以掩蓋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之後,孔子又由司空升為魯國的大司寇,他雖然設立了法律,卻派不上用場,因為沒有犯法的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