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是壹個智者,他看到了藏在詩句背後的哀傷、柔弱之美,又以壹種深入而又純粹的方式,讓聽眾絲毫感覺不到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和差異,遂使《大地之歌》成為西方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交響樂經典。
《大地之歌》***6個樂章,歌詞分別來源於7首中國唐詩。
第壹樂章《塵世苦難的飲酒歌》首先以大地開始,樂曲壹開始就充滿悲壯之情,“生是黑暗,死也黑暗”的唱詞多次出現,最後以悲苦無奈告終。在這裏,大地的永恒和人生的苦短有極強對照,馬勒接受了“不要天堂,只要大地”的信念後,感受到生命價值的失落,更感嘆人生短暫的悲壯情懷,這壹樂章的歌詞源自李白的《悲歌行》。
如果說第壹樂章是悲,那麽第二樂章《寒秋孤影》就是怨了。此曲雖然具有普通交響曲的慢樂章性格,但是卻並非形式音樂,而是壹種內容很深的詩。悲涼的木管和淒苦的女中音演繹著辛酸、憂傷的情緒,催人淚下,但是馬勒還是希望愛情的陽光能曬幹痛苦的淚水!樂曲結束在疲憊、悵惘的氣氛中。最近國內學者確定歌詞源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
第三樂章《青春》是壹首青春的頌歌。在悲苦的人生旅途中,青春總是美好的,年少輕狂、飲酒賦詩的豪邁讓人感覺心曠神怡。音樂表現了馬勒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借酒消愁、設法逃避塵世的壹種厭世思想。原詩是李白的哪首詩還有待考證。
第四樂章《美人》源自李白的《采蓮曲》。這是愛情的詩篇,在春光明媚的景色中充滿無限的遐想。中國風味的木管旋律與歌曲互相交纏,樂章末尾則留下了神秘的大提琴與豎琴的泛音。
第五樂章《春天裏的醉漢》是酒的篇章,這個樂章以音樂華美而著稱。古典音樂中有很多能和酒聯系在壹起的篇章,比如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如酒神般的癲狂。這個樂章能讓妳感受到馬勒在這首曲子中借酒消愁、逃遁世俗的態度。
第六樂章《告別》是整部作品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部6個樂章中最長、最優美的音樂,甚至可以說是馬勒對現世的告別。這是壹首悲觀主義者對現世的厭倦、對彼岸的憧憬和贊美大地的最後頌歌。這裏的歌詞用了兩首詩,分別是王維的《送別》和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只有在這裏才體現出馬勒對“不要天堂,只要大地”的豁達!也可以說是另壹種宿命,但是這裏已經不是對死的恐懼了。馬勒在《第八交響曲》之後從醫生那裏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以前所有的預感馬上就要變成現實,這反而讓他更加充滿了矛盾——懼怕死亡卻又渴望死亡。對生命的眷戀,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早期作品中對死亡的恐懼到這裏對死亡的豁達,從對天堂的追尋到明白人最終還是歸於大地!在樂章的前半部分是對愛、永恒和生命的美好追憶,連接兩部分的是長長的間奏,這長長的連接部由英國管淒傷的獨奏行進,然後是離別塵世的哀嘆,最後的結尾是馬勒自己寫的歌詞,而終結是在壹連串的“永遠”中不知不覺中消失的,此刻就如同圓寂的高僧般,不帶壹絲痛苦地進入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