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漢語壹級字,讀作恕(shù),形聲。從心,如聲。本義指恕道,體諒。
論語:
每個人通過對自己的“心”的觀察,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進而據此推斷他人會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因為自己喜歡什麽,而成全別人的喜歡,這就叫“忠”(為其壹部分含義),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因為自己不喜歡什麽,而知道別人也不喜歡什麽,因而不願意將這些別人不喜歡的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這就是“恕”。
字源演變:
shù 書紐、魚部;書紐、禦韻、商署切。
會意兼形聲字。從心,從如,如亦聲。本義為恕道,由己之心推想他人之心,即所謂“如心”。《說文》:“恕,仁也。”?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壹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本義引申為原諒、寬恕,如“恕罪”、“饒恕”。
金文《說文》古文均為從“心”、“女”聲(但戰國金文文例用如“怒”);小篆為從“心”、“如”聲;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寫作“恕”。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商署切《正韻》商豫切,並書去聲。《說文》仁也。《傳曰》仁者,必恕而後行也。《禮·中庸疏》恕,忖也,忖度其義於人也。《論語》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程註》恕者,仁之施也。《朱註》恕非寬假之謂。
又曰:推已及物為恕。 《說文》長箋,如心為恕,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