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上、中、下州的劃分主要依據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間3萬戶者為上州;開元十八年規定4萬戶以上為上州,2.5萬戶為中州,不滿2萬戶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為當時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壹個極重要指標。
唐朝前期,州有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當時全國***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輔、雄、望、緊州)109個;中州有29個;下州有189個。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
武德令。三萬戶已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戶已上為上州。至顯慶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戶滿三萬已上為上州。二萬已上為中州。先已定為上州中州者。仍舊。至開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時久。戶口日殷。宜以四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戶為中州。不滿二萬戶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輔等。及別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內州並同上州。緣邊州三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戶已上為中州。其親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為上州。王去任後。仍舊。武德令。戶五千已上為上縣。二千戶已上為中縣。壹千戶已上為中下縣。至開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戶已上為上縣。三千戶已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戶為中下縣。其赤畿望緊等縣。不限戶數。並為上縣。去京五百裏內。並緣邊州縣。戶五千已上亦為上縣。二千已上為中縣。壹千已上為中下縣。
州縣分望道
貞觀元年三月十日。並省州縣。始因關河近便。分為十道。
壹曰關內道。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古兗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東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荊梁二州之地。
六曰隴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古揚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揚州之地。
九曰劍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嶺南道。古荊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後並省。迄於天寶。凡三百三十壹州存焉。而羈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揚。益。荊。幽。都護府有六。單於。安西。安北。安南。安東。北庭。為大都護。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雲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帶江山。疆界闊遠。於是分為山南東西兩道。又自黃河已西。分為河西道。
關內道
新升都督府。鹽州。永泰元年十壹月升。
新升雄州。寧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幹元三年正月十壹日升。
新升望州。寧州。元州。並會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會州。永泰元年十壹月升。丹州。大歷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復置。隸夏州。
新升赤縣。京兆府雲陽縣。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壹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願為縣令。醴泉縣。廣德元年五月壹日升。以崔演為縣令。富平縣。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詵為縣令。三原縣。同上年月升。以王鄫為縣令。鹹陽縣。天授二年四月二十壹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為縣令。神龍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復為畿。奉天縣。興元元年正月壹日升。以杜元為縣令。
新升次赤縣。華州鄭縣。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閏十壹月。復為鄭縣。華州鄭縣。華陰。下邽三縣。
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馮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縣。扶風。陳倉三縣。同上年月日升。靈州回樂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寧州安定縣。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靈州懷遠縣。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寧州彭原縣。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縣。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縣。靈州靈武。保靜。溫池。鳴沙等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縣。幹元三年正月十壹日升。夏州朔方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州五原。白池縣。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縣。大歷六年五月升。延州膚施。門山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
新升都督府。登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會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新升望州。青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緊州。鄆州。徐州。並會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復位淮西州縣及官吏祿俸。以蔡州為緊。其刺史俸錢壹百八十千。長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縣。海州密州。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貞元廿年正月內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離。蘄虹三縣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潁州。會昌二年十壹月升。唐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縣。河南府緱氏縣。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縣。虢州閿鄉。汴州浚儀。尉氏。開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縣。開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棗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馬縣。大歷五年三月升。許州扶溝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鄭州管城。陽武。新鄭。滎澤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陜州陜縣。桃林。河北。芮城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袞州金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縣。開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縣。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陽縣。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縣。貞元六年十月升。鄆州須昌。巨野等縣。貞元二年二月壹日升。青州益都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緊縣。虢州宏農縣。幹元三年二月壹日升。鄆州鄆城。東阿。壽張。盧縣。貞元二年二月壹日升。袞州曲阜縣。會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離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縣。同上年月日升。隸州汝陰縣。同上年月日升。青州臨淄。壽光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縣。虢州盧氏。朱陽。玉城縣。幹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臨汝縣。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縣。元和十二年四月內置。潁州潁上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縣。貞元十五年四月升。陜州垣縣。貞元三年十壹月升。
河東道
新升次赤縣。河中府河東。河西縣。幹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縣。蒲州河東。安邑。桑泉。汾陰。虞鄉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縣。開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絳州正平。翼城。龍門。聞喜縣。開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義。隰城。介休。平遙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洪洞縣等。同上年月日升。並州太原。晉陽。祁縣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黨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
新升望州。貝州。大歷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媯州。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歷五年十壹月升。
新升望縣。瀛州河間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縣。大歷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宮縣。信都縣。深州饒陽縣。貝州宗城縣。俱同上年月日升。臨清縣。大歷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貴鄉。昌樂縣。魏縣。頓邱縣等。同上年月日升。館陶。冠氏縣。大歷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懷州河內。武德。武陟。獲嘉縣。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縣。天寶八載五月壹日升。恒州真定縣。興元元年十壹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縣。貞元十九年九月升。薊縣。開元三十三年十二月壹日升。
新升緊縣。魏州臨黃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貝州清陽縣。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縣。興元元年十壹月十九日升。滄州清池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莫州鄚縣。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縣。媯州懷戎縣。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縣。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
新升都督府。利州。大歷十四年十壹月七日升。龍州。長慶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興元元年十壹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隨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復州。郢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硤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縣。江陵府江陵縣。貞元元年九月升為畿縣。興元府南鄭縣。興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荊州江陵縣。襄州襄陽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縣。梁州南鄭縣。並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鄧州穰縣。大歷四年十壹月升。
新升緊縣。商州上洛縣。幹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縣。洋州興道縣。閬中縣。並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縣。硤州夷陵縣。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復州竟陵縣。沔陽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隨州光化縣。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縣。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縣。京山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隴右道
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復安樂州。改為威州。
淮南道
新升緊州。壽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蘄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縣。揚州江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長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揚子縣。大歷八年五月升。
新升緊縣。揚州六合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縣。廬州合肥。廬江。慎縣。壽州安豐。盛唐。霍邱等縣。舒州桐城縣。濠州定遠。鍾離縣。滁州全椒縣。已上並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楚州山陽。盱眙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城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壽州霍邱縣。蘄州蘄水縣。舒州太湖。宿松縣。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
新升都督府。辰州。大歷四年六月升為中都督。
新升雄州。蘇州。大歷十三年二月十壹日升。
新升望州。潤州。宣州。越州。常州。並會昌五年四月升。
新升緊州。鄂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撫州。饒州。並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會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嶽州。大歷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潤州曲阿。江寧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常州晉陵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進。無錫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陰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蘇州吳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長洲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興縣。大歷六年二月升。昆山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宣州宣城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縣。大歷五年三月升。杭州余杭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錢塘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越州會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諸暨。剡縣。並大歷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華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東陽縣。永康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壹日升。湖州烏程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壹日升。長城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衢州信安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七日升。臺州臨海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鄂州江夏縣。貞元十壹年九月升。洪州高安縣。會昌四年十壹月升。潭州長沙縣。同上年月升。
新升緊縣。越州蕭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饒縣。杭州鹽官縣。並同上年月升。衢州龍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蘭溪縣。同上年月升。海鹽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陽。當塗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寧國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縣。池州秋浦縣。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興等縣。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長沙縣。湘鄉。湘潭。衡陽等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廬陵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鄂州唐年。蒲圻等縣。並元和六年九月升。嶽州巴陵縣。同上年月升。華容縣。大歷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門縣。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陽縣。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陽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寧。新吳縣。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漵浦。大鄉等縣。大歷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澤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陽縣。虔州信豐。南康縣。袁州萍鄉縣。杭州新城縣。撫州南豐縣。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縣。大歷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縣。黟縣。並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縣。洪州分寧縣。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寧為武寧縣。
劍南道
新升都督府。遂州。大歷二年二月升為中都督。昌州。大歷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緊州。梓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益州成都。蜀縣。郫縣。新繁等縣。並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晉原。青城縣。同上年月日升。唐興。新津縣。貞元十年十壹月升。彭州九龍。道江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漢州雒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縣。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彭州蒙陽縣。漢州德陽。綿竹縣。眉州通義。彭山縣。嘉州龍遊縣。邛州臨邛縣。已上並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嘉州夾江。峨嵋縣。邛州依政縣。陵州籍縣。並貞元十年十二月升。閬州南部縣。奉國縣。永泰元年十月升。綿州羅江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嶺南道
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並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福州閩縣。貞元元年四月升。廣州南海縣。會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緊縣。泉州南安縣。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縣。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晉寧縣。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長樂縣。連江。侯官縣。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晉江。莆田縣。建州建陽縣。並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龍標縣。大歷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縣。容州北流縣。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蒼梧縣。大歷九年七月升。
重名的地名
(江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壹縣。
(山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於湖陽縣置湖州,領湖陽、上馬二縣。貞觀元年,廢湖州,省上馬,以湖陽屬唐州。
(江南道) 嚴州:桐廬 武德四年,於縣置嚴州,領桐廬、分水、建德三縣。七年,廢州及分水、建德二縣。以桐廬屬睦州。
(淮南道) 嚴州:宿松 武德四年,置嚴州,領宿松壹縣。七年,廢智州,以望江來屬。八年,廢嚴州,二縣來屬舒州。
(江南道) 姚州:余姚,隋廢。武德四年,復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屬越州。
(劍南道) 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舊城北百余步。安撫大使李英以此州內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江南道) 臺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為臺州。
(劍南道) 臺州:貞觀六年,處黨項置西滄州。八年,改為臺州,後復故名。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1.關內道(鳳翔府,今 陜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2.河南道(洛陽,汴州、今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陜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3.河東道(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於都護府
4。河北道(魏 州 ,今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5。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
6。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7。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臺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嶽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8。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
9。劍南道(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