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箏的來歷:
風箏的前身是墨子用木頭制作的壹只木鳥,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墨子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的時候,放風箏成為了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2、關於風箏的詩句:
(1)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譯文: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2)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淩空去,青雲有路通。——清·吳友如《題畫詩》
譯文:風箏只依靠風的力量就能有矯健的英姿,不用憑借羽毛豐滿。牽著的紅線向天空飛去,這就是直上青雲通暢道路。
3、關於風箏的寓言故事:
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壹個孩子在草地上放風箏。春風徐徐,風箏越飛越高。高過了樹梢,高過了房頂。
風箏得意地想:假如沒有那根線拴著我,我壹定會飛得更高、更高。
於是風箏對小主人說:“妳放掉線吧,我壹定會飛得更高的!”“不,放掉線,妳會掉下來的。”
孩子果斷地說。“胡說,都是那根討厭的線,束縛著我,否則,我早就飛上天了。”
風箏生氣地說。孩子緊緊地拉著風箏的線,壹邊跑壹邊說:“別狂妄了,好自為之吧!”
風箏見小主人毫無改變主意的意思,於是開始拼命地掙紮。壹陣大風來了,風箏終於掙斷了束縛他的那根線。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隨著風兒速度的減少,風箏掉進了草地旁邊的池塘裏,再也飛不起來了。
這時,風箏終於醒悟:無論是誰,都是需要有所制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