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的大小月根據日月食規律算得,固定單月小,雙月大,每三十年為壹個閏周,增加十壹個閏日。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壹天(初壹)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
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824年二、三月是小月,八、九、十、十壹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擴展資料:
大小月的故事
始於羅馬帝國愷撒時代,當時愷撒派人修訂歷法,制訂了儒略歷法,決定凡有特別宗教意義的月份31天,不重要的月份30天。
因此,取名門神的1月,以戰神為名的3月,為表示尊敬愷撒大帝而取名的7月,都有31天。因為2月是處死犯人的月份,屬不吉的時間,所以只有29天。
愷撒大帝的繼任人奧古斯的生日在8月,為了和愷撒等同起來,他要求把8月也加成31天。為了要使8月有31天,他便從2月再借來壹天,把2月減少到28天。又為避免3個大月的月份連在壹起,又規定9月及11月各有30天,把10月及12月加長到31天。
中國新聞網-月份為啥分"大小月"? 古人造的歷法與實際有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