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左右北方歸屬的壹戰就是官渡之戰了,曹操擊敗了強勢的袁紹,也讓袁紹壹舉滅曹,畢其功於壹役的計劃破產,不過官渡之戰之後袁氏集團就壹點機會都沒有了嗎?從時間上來看,曹操於建安五年贏得了官渡之戰,但是到了建安十二年,公孫康斬殺了袁尚、袁熙,曹操才算是徹底消滅袁氏集團,官渡之後,曹操用了7年時間才壹統北方,可見袁氏的勢力並未在官渡之戰遭受毀滅性打擊。
曹操的崛起也是令袁紹有些尷尬的,在東漢末,袁紹和曹操是聯盟關系,《三國誌.武帝紀》(初平元年)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
這是在袁紹謀求討伐董卓前,認為劉協帝位不正,想要再立新君,曹操表示拒絕,也就是說當時袁紹曹操是聯合的勢力,事先通個氣。而且在後來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幹,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在袁紹崛起初期,其勢力是夾在在袁術、公孫瓚、陶謙三方之間的,曹操是袁紹的鐵桿盟友了,誰知隨著時間推移,留到最後的反倒是袁紹和曹操。
話說回來,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損失到底有多大呢?《三國誌.武帝紀》得斬紹大將淳於瓊等八人首,遂大破潰。紹與子譚輕身迸走。凡斬首七萬餘級,輜重財物巨億。
也有記載說斬首八萬的,袁紹鼎盛時期,吞並公孫瓚之後,號稱擁兵十余萬,而在官渡,袁紹是集結了精銳部隊,兵力規模大約是10萬,這是袁紹的生力軍,按照三國誌的記載,感覺上像是大部分被坑殺了。
不過個人推測,當時在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前,主要有兩個戰場,壹個是曹操和淳於瓊激戰的烏巢,壹個是高覽、張郃率部和曹洪激戰的曹操大本營,當時高覽、張郃率領的是主力部隊,袁紹企圖借曹操攻打烏巢之機,拿下曹操的營寨,只是派遣了輕騎去解救烏巢,結果被曹操擊敗了,當淳於瓊戰敗於烏巢後,引發了全局大混亂,袁紹在亂軍之中逃走了。
曹操所俘獲的戰俘主要來自這兩個戰場,高覽、張郃聽說烏巢失守,是直接投降了的,其所轄部隊是精銳,但是淳於瓊戰敗時,烏巢附近的袁軍大部分應該是後勤運輸部隊,剩下的袁軍本能應該是逃,所以說曹操坑殺的袁軍並不全部是精銳,袁紹此戰雖然實力大損,但是還是有壹部分精銳部隊逃回去了的。
《後漢書.袁紹列傳》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度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至帳下,把其手曰:?孤以首領相付矣。?義渠避帳而處之,使宣令焉。眾聞紹在,稍復集。
得知袁紹從亂軍之中逃出來後,潰敗下來的袁軍是匯集歸來的,但是具體多少不清楚,應該不會太多,而且在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是乘勢追擊了的,《三國誌.武帝紀》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
只是這就沒有後續了,在袁紹敗退,還活著的那1年多時間(袁紹是建安七年病逝的),記載中曹操只是和袁紹打了這壹仗,而翻過來看袁紹呢?《三國誌.袁紹列傳》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三國誌.武帝紀》也是記載了,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
可以看出來袁紹在戰敗後的1年多時間裏,主要做的是兩件事情,壹個是收攏敗兵,壹個是平定各地叛亂,而曹操則沒有趁官渡之戰的大勝之威,壹路北上殲滅袁氏集團,而且很有可能,在袁紹平定那些反叛袁氏的勢力時,曹操也沒有出兵幹預,這就讓人聯想到壹個問題。
官渡之戰袁紹的確血虧,損失大部分精銳部隊,同時浪費了大量的錢糧,但是袁紹畢竟是坐擁四州之地,又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子弟,《後漢書.袁紹列傳》記載,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只要袁紹活著,袁氏就還有號召力,短時間內再次組建可以和曹操硬拼的10萬規模野戰部隊不顯示,不夠臨時征調人力,用於防守曹操的進攻是完全可辦得到的,也就是說,官渡之戰後,袁氏集團雖然無力主動進攻曹操,但是被動防禦還是能做到的,遠遠沒有到徹底失敗的地步。
隨著袁紹平定各地叛亂,只要能夠安穩的休養5至8年,袁紹依舊可以逐步恢復強大的軍事實力,但尷尬的是袁紹在建安七年病逝了,這是袁氏集團的壹個分水嶺,袁紹的病逝影響要比官渡戰敗惡劣的多,袁紹病逝,給袁氏集團留下了兩個?毒瘤?。
壹個就是再也無人也已壓制各方勢力,袁紹是當時袁氏集團中唯壹壹個可以令各方臣服的人,由於袁紹崛起的太快,占據幽州、冀州、青州、並州四州,他不可能只憑借袁家四世三公的身份優勢就令各地臣服,所以袁紹必然要拉攏四州的士族豪強,而這些士族豪強各自又有利益沖突,所以私下裏是暗中較勁。
《後漢書.袁紹列傳》官度之敗,審配二子為曹操所禽,孟岱與配有隙,因蔣奇言於紹曰:?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郭圖、辛評亦為然。紹遂以岱為監軍,代配守鄴。《三國誌.袁紹列傳》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己害,緣紹素意,乃奉尚代紹位。
袁紹新敗,他手下的謀士不圖如何為袁氏恢復實力,而是抓住任何壹次機會搞垮自己的對手,對於各方士族來說,他們壹直在打兩場仗,壹場是袁氏集團內部奪權之戰,另壹場才是袁氏集團的對外戰爭,而且前者又很重要,因為事關自己的生死,畢竟袁氏敗了,這些世家大族完全可轉頭新主,能夠為袁氏盡忠的人不是太多。
這也是為什麽當初袁紹要將自己的兒子分派到各州,掌管各州軍政的壹個原因,當時其屬下謀士都力諫,?老大,妳不能這樣搞啊?,不過袁紹只是表面上敷衍幾句,?吾欲令諸子各據壹州,以視其能?,什麽能不能的,說白了,還不是袁紹深知危難時刻,能夠幫自己的還是自己的兒子親戚。
不過袁紹活著的時候,大家還是能夠聽從袁紹的,但是袁紹壹死,袁紹那幾個兒子沒有壹個能夠令各方信服,所以更多的是成為各方勢力推舉出的壹個利益代表,很快就把袁氏集團瓜分了,官渡戰敗後,作為壹個整體的袁氏集團還不擔心被曹操滅掉,可是現在就要害怕了。
袁紹死後留下的第二?毒瘤?就是這三個不爭氣的兒子了,不知道當時袁紹的想法是什麽,未及定嗣,袁紹死前沒有明確要傳位給誰,或許是袁紹知道如果自己立了任何壹人,結果都是很快就會引發袁氏內部的清洗行動,任何壹個兒子上位,都會鏟除另外兩個,袁紹忌憚內鬥造成實力損耗而讓曹操撿便宜,所以壹直猶豫,直到死都沒有明確誰來繼承袁氏家業。
但不管怎麽說,結果都是袁紹兒子之間的權力爭奪爆發,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己害,緣紹素意,乃奉尚代紹位。譚至,不得立,自號車騎將軍。由是譚、尚有隙。
這是給了曹操機會的,所以他抓住了袁氏集團內部出現裂痕之際,發動了在壹次的主動進攻。只是這次曹操出兵很有意思,《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建安七年)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秋九月,公征之,連戰。譚、尚數敗退,固守。
《三國誌.袁紹列傳》譚軍黎陽,尚少與譚兵,而使逢紀從譚。譚求益兵,配等議不與。譚怒,殺紀。太祖渡河攻譚,譚告急於尚。尚欲分兵益譚,恐譚遂奪其眾,乃使審配守鄴,尚自將兵助譚,與太祖相拒於黎陽。大戰城下,譚、尚敗退,入城守。太祖將圍之,乃夜遁。追至鄴,收其麥,拔陰安,引軍還許。
結合來看的話,就是在袁尚被扶立已成事實的前提下,袁譚雖然不滿,但是也不能說什麽,他沒有停留在鄴城,而是領兵在外,而且還是抵禦曹軍進攻的前線黎陽,在面對曹軍大兵壓境之時,袁譚屢屢催兵增援,袁尚害怕其借機擴充自己的實力,就自己帶兵去前線了,雖然兩人不合,不過在抗擊曹操這件事情上還算是壹條心。
在面對曹操此次進攻中,袁尚袁譚兩兄弟雖然壹度戰敗,但是還是抵抗住了曹操進攻的,按照記載,曹操這次進攻已經打到了鄴城,?追至鄴,收其麥,拔陰安,引軍還許?,但是曹操沒有攻下,只是割了鄴城附近的麥子,就撤軍了,是什麽讓曹操到了鄴城還無功而返呢?是袁尚袁譚兩兄弟的?固守?,壹個分裂的袁氏集團依舊可以抗住曹操企圖的毀滅打擊,如果袁紹活著的話,或許就是另壹番景象了。
此戰之後,或許曹操也認為北方袁氏集團依舊是塊硬骨頭,所以想要快速擴張底盤提升實力的曹操,把眼光放在了荊州劉表的身上,《三國誌.武帝紀》(建安八年)八月,公征劉表,軍西平。公之去鄴而南也,譚、尚爭冀州,譚為尚所敗,走保平原。尚攻之急,譚遣辛毗乞降請救。
曹操已經發兵出征了,想必當時劉表已經開始備戰了,但是袁尚袁譚見曹操南下,外部壓力減輕,?有勁沒地方使?的兩人是玩了命的內訌,而且是生死之爭,爭奪的是袁氏的正統地位,這給了曹操絕佳的機會,袁尚袁譚這次內鬥,又是袁氏集團的壹個分水嶺,因為這給了曹操很好的壹次機會徹底解決袁氏集團。
面對曹軍再次來襲,袁尚袁譚已經連表面上的聯合都做不到了,本來嘛,兩人都殺紅了眼,什麽袁氏基業都是扯淡了,保命是第壹位的,尚聞公北,乃釋平原還鄴。而與此同時袁譚在做什麽呢?他在被袁尚背後捅刀子,公之圍鄴也,譚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
最終袁尚援救鄴城的行動也失敗了,自己逃亡中山,尚敗,還中山。譚攻之,尚奔故安,遂並其眾。袁尚的戰敗,直接的結果就是鄴城的失守,盡獲其輜重,得尚印綬節鉞,使尚降人示其家,城中崩沮。鄴城壹丟,袁氏集團統治的就徹底崩塌了,而且在各方勢力已經厭倦於為袁氏內鬥而搭上自己了,袁尚部將屢屢投降,東平呂曠、呂翔叛尚,屯陽平,率其眾降,封為列侯......其將馬延、張顗等臨陳降。
此後曹操在北方就是壹路順風順水攻占各州郡了,除了征討烏丸那次發生險情之外,曹操剿滅袁氏集團就沒什麽艱難險阻了,直到最後,公孫康送上袁尚袁熙的人頭。
總的來說,官渡之戰,袁紹雖然大敗,但是只要他能多活幾年,袁氏集團依舊有休養實力,再度和曹操爭鬥天下的資本的,即便是袁紹死後,袁氏集團仍然擁有四州之地,只要袁氏內鬥不嚴重,曹操還是沒機會,只不過曹操是被天命選中的人,屢屢給曹操創造機會,天下也就成了曹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