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初起事時,士兵身份多是耕山、燒炭及制造木具為主的貧民及手工業者。除此之外,還有秦日綱、石達開率領參加起義的礦工,雖說不上烏合之眾,但是戰鬥力比之壹般的鄉勇團練好不了多少。太平軍在起義之初的戰鬥並不順利,遇到結寨而守的鄉勇團練,都沒有辦法順利擊敗,在永安壹個縣城被困半年余,坐吃山空,最後不得不拼力突圍,雖然殺了壹個回馬槍,給清軍造成了損失,但是太平軍自身也是損失慘重。
(初起事的太平軍戰力不高)
此後太平軍北上攻擊廣西省城桂林,壹連打了33天,前後接戰24次,因城池堅固沒有打下來,打成了僵持戰,不得不撤圍北上。在北上進攻全州時,太平軍因人設軍,建設了壹支特種部隊土營。這個土營的工作就是土木工程,掘壕固守,遇到堅城,就暗挖地道塞以火藥炸坍城墻,以此破城。雖然全州被打下來了,接下來道州也被攻克,但是太平軍四處遊擊,屢屢遭到痛擊。太平軍的前途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在清軍前追後堵的困境中,遲遲不能打開局面,壹旦被清軍咬上,就可能全軍覆沒。
因此,太平軍在道州開了高層領導會議,有很多人希望打回廣東老家,嚴防死守。楊秀清以為這種做法不妥,如果太平軍打回廣東,是變主動被被動,清王朝集中全國軍力壹擲千均之力,太平軍安有勝算?楊秀清在這次?道州會議?上提出了關鍵的戰略:全軍朝長江流域沿岸地區機動攻擊,借助於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難以被清軍包圍。如能進入沿岸駐守,再分派諸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使敗了,也可以借助舟船之利迅速逃到下壹個方向(李自成的戰術),增加清軍圍剿的成本,使太平軍在於清軍消耗中逐漸壯大。?道州決策?統壹了作戰指導思想,今後的太平軍的北伐和西征,實際上都是在執行這樣的戰略。
(道州會議)
隨後太平軍在湖南省城長沙的攻擊作戰中又失利了,先是蕭朝貴偷襲、再以太平軍全軍猛攻長沙81天,依然攻克不下來,蕭朝貴陣亡,戰爭又打成了僵持。太平軍不得不再次撤圍北上,流動作戰。
於此可見,太平軍雖然有了明確的戰略方向,但攻堅戰術和能力很差,只能依靠土營挖地道這種已經用了幾千年的攻城土法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太平軍的進軍速度。後期太平軍最終在北伐的戰場失利,也是因為攻堅能力的缺失,遇到堅城都選擇繞城而過,使得清軍大集於京師周圍,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並消滅了北伐軍。
(太平軍北伐軍)
其實,清軍的攻堅能力壹樣好不到哪裏去。清軍曾長期圍困南京城,卻苦於無法破城,就制造了萬斤鐵將軍大炮,技術參數是裝藥360兩,彈丸240兩。清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運到城墻下,對著城墻發炮。陣仗很大,結果壹陣硝煙下去,偌大的彈丸還沒有挨著城墻根上。城墻上的太平軍據此取笑清軍,清軍士氣大沮。同時期的歐洲,要攻克壹處要塞,往往要搭上壹個國家的全年稅收收入,甚至圍困個幾年也沒能攻克下來。所以,那時候的歐洲,只要壹提到要塞,都要很多名將們頭疼不已。
在威力更大的火炮沒有研制出來之前,攻克堅城從來都是戰場禁忌。統帥們往往能做的是攻敵所必救,調動敵人,於運動中殲滅敵人,然後再去奪占空城。
了解了這壹點,就能明白為什麽太平天國能放著江南和江北大營不去打,反而去北伐和西征了真不好打。以後的曾國藩的湘軍與太平軍對陣,按曾的說法?結硬寨,打呆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