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的翻譯是“依著牛體本來的組織進行解剖,脈絡相連、筋骨聚結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過,何況那粗大的骨頭呢!”
選段原文: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譯文:
廚師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喜好的是事物的規律,它比技術進壹步了。我開始宰牛的時候,看到的無壹不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頭的牛了;現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觸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覺停止了,只憑精神在活動。
順著牛體天然的結構,擊入大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著牛體本來的組織進行解剖,脈絡相連、筋骨聚結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過,何況那粗大的骨頭呢!好的廚師,每年換壹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壹般的廚師,每月換壹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斷骨頭。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這是非常激烈的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壹次“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滄桑巨變,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身處亂世的人們對人生、對前途充滿了迷茫。
莊子針對人在殘酷現實不能任其本性無拘無束生活、面臨無情摧殘難以盡享天年的現實,被迫隨時隨地悚然驚心地謹慎藏鋒,適時順應,無求遠害,想在復雜的鬥爭的骨節縫中尋找壹個空隙,把它作為保全生命的安樂窩,以便在這亂世中遊刃有余地活下去。這篇寓言體現的就是這種心境。
二、整體賞析
此文為莊子闡明“養生”的壹則寓言。文章開始是壹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寫。作者以濃重的筆墨,文采斐然地表現出庖丁解牛時神情之悠閑,動作之和諧。全身手、肩、足、膝並用,觸、倚、踩、抵相互配合,壹切都顯得那麽協調瀟灑。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聲形逼真。牛的骨肉分離的聲音,砍牛骨的聲音,輕重有致,起伏相間,聲聲入耳。緊接著又用文惠君之嘆:“善哉!技蓋至此乎!”進壹步點出庖丁解牛之“神”,這就為下文由敘轉入論做好鋪墊。
百度百科-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