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廠相當於國安部,錦衣衛相當於中紀委,六扇門相當於公安部。不過東西廠和錦衣衛的權利遠大於現代的機構。
壹、東廠,明代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
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壹說東華門旁)。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準,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幹政之端。
二、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搜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
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歷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壹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有明壹代,錦衣衛壹直存在。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歷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衛。清朝的錦衣衛僅存在壹年。
三、六扇門指的是三法司衙門的合稱。
三法司衙門的合稱,明清時分別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元代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宋代指大理寺、刑部、禦史臺,唐代只有大理寺和刑部,漢代指廷尉、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
擴展資料:
明朝的特務機構不只錦衣衛與東西廠,還有個更厲害的廠卻鮮有人知。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靠造反起家的,他深知民間力量的威力,所以,打下江山坐天下後,他就得想法穩定局勢,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打江山時的那時謀臣、武將,革命勝利後當然都受到朱元璋的提拔重用。
俗話說,人可***患難,不可***富貴,歷朝歷代的封建帝王成功上位後,都會大戮有功之臣,朱元璋也不是傻瓜蛋,對於手下的重臣猛將當然得嚴加防控。《明史·刑法誌》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看來,洪武帝也並非善良之輩。
雖然,朝廷設有禦史、監察壹類的紀律糾察機關,但,那並不是皇帝所直接掌控的。為了繞開各辦事機構,直接監管臣、民,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第壹個特務機構——錦衣衛。
壹、錦衣衛。
明初的部隊編制是有嚴格規定的,分為“衛”與“所”,其中,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下轄若幹所。駐守京城的部隊稱為禁衛軍,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禦林軍。
開始時,京城禁衛軍***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壹個親軍衛就是“錦衣衛”。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壹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錦衣衛本來是皇帝的親兵衛隊,負責皇帝出行時的儀仗與警衛,所以,錦衣衛的前身是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的儀鸞司(相當於現代的中央警衛團及三軍儀仗隊,兼有外交部禮賓司的功能)。
明初,置拱衛司,秩正七品,管領校尉,屬都督府。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為親軍都尉府,管 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而設儀鸞司隸焉。四年,定儀鸞司為正五品,設大使壹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
後來,錦衣衛又增加了壹項最重要的職能:“巡查緝捕。”這才是錦衣衛最終讓人談之色變的原因。負責"巡查緝捕"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專理皇帝欽定案件。成化元年,增鑄北鎮撫司印信,北鎮撫司擁有自己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壹般司法機構。
除此之外,錦衣衛還有壹項任務,那就是替皇帝對不聽話或皇上看不慣的大臣實施廷杖。廷杖就是把觸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門杖打。負責行刑的就是錦衣衛校尉,監刑的是司禮監太監。有明壹代***行廷杖500余次,杖斃的大臣達50多人。
負責偵察、緝捕的錦衣衛官校稱為"緹騎"。由於權力缺乏限制,他們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不擇手段地擴大牽連範圍,制造的冤假錯案不勝枚舉。
另外,錦衣衛擁有特權,無形中令他們可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護,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說,明之亡於廠衛,是間接引起明朝滅亡的原因之壹。
二、東廠。
有明壹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最有名的皇帝莫過於老朱的四兒子朱棣了。可以說,和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方面帝王相比,朱棣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但是,他也有人生的短板,他的皇位有些來路不正,是他侄子建文帝手中搶來的,他的這壹做法,在當時是受到許多非議的。正是因為人心不穩,所以,連他老爹留下來的錦衣衛他也不敢放手使用。
為了鞏固政權,朱棣在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壹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胡同),因此被命名為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
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
東廠對官吏、士大夫甚至於壹般庶民制造了大量冤案,在當時頗受士人反感。執行公務時,與錦衣衛相同,持有“駕帖”以證明代天子行事,並且由刑科給事中的“僉簽”。
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規模最大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準,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幹政之端。
三、西廠。
明憲宗成化年間,京城裏屢屢發神秘案件,明憲宗朱見深為加強偵輯力量,於是就成立了壹個新的偵察機構,命名為“西廠”。 憲宗令大太監汪直建立西廠,欽定校尉人數壹倍於東廠。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升官發財,拼命的構置大案、要案,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壹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對壹般百姓,其壹言壹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輔臣集體上書,痛陳西廠之危害。憲宗撤銷西廠。
奸臣戴縉上書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壹個月。汪直復出後,又辦下了無數“大案”,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
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西廠也隨之解散。
後來,明憲宗的孫子明武宗朱厚照上臺執政。朱厚照也是個不靠譜的家夥,聽從大太監劉瑾的建議,重新恢復了西廠,職能如前。
朱厚照為何對太監言聽計從呢。因為他的上臺,是得到了幾個太監支持的,如,劉瑾、張永、谷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八名太監,被稱為"八虎"。
四、內行廠。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境與朱棣膽識過人之外,大多人都是廢材,所以,有時壹朝,許多時候的權柄都被壹幫太監掌控的,因此,明朝的奸雄巨貪都少不了大太監的身影,如劉謹、魏忠賢之流。
當時,劉謹作為司禮監太監,提議恢復了西廠,以當時八虎之壹的馬永成掌管東廠,以八虎的另壹成員谷大用掌管西廠。他們本來是蛇蠍壹窩的壞朋友,可是,隨著東西廠的權力越來越大,作為太監頭的劉謹已難以控制了,為此,他又親自建立自己的特務機關——內行廠。
內行廠,即大內行(háng,辦事之意)廠,又叫“內廠”、“內辦事廠”,直接聽命於劉謹,那派頭,比正德皇帝還年滿。
內行廠自成系統,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例,權勢居東、西廠之上,用刑尤為酷烈。
錦衣衛偵伺壹切官民,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西廠有時還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壹套偵察特務體系。
正德五年劉瑾倒臺後,內行廠與西廠亦壹同被裁撤。雖然內行廠僅存在五年,但亦殘害了不少忠良。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