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消除戰爭種下的仇恨的種子,中日兩國人民必將同仇敵愾。
出處:現代文學家魯迅的《題三義塔》。
原文: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殘垣剩餓鳩。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抗流。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壹笑泯恩仇。
譯文:日本強盜轟炸上海閘北人民,饑餓的鴿子在瓦礫堆中幸存。偶然遇到好心腸的日本友人,把這只劫後的鴣子帶回東瀛。鴿子死了還建築起高塔紀念,日本農民常把它記掛在心田。
如果死去的鴿子從夢中醒回,將化作精衛鳥銜石填平東海。消除戰爭種下的仇恨的種子,中日兩國人民必將同仇敵愾。
擴展資料這是壹首詠物寄情的七言律詩。這也是壹首應友人征請題詠的酬對詩。這種詩在舊體詩中數量較多,壹般都是通過寫物寄托詩人的個人情懷;特別是出題而詠,多就事論事,很少生發開去表現出深廣的主題。
但作者魯迅的這首詩卻借壹小的具體事物——壹只鴿子,壹座為埋鴿而建的塔冢,生發出壹個巨大深廣的主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侵略,更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國主義者嚴加區別,指出兩國人民情如兄弟,展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待到“劫波”逝去,中日兩國人民就將友好下去。
這首題詠的七言律詩,表現出如此巨大深廣的主題,不但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眼光和襟懷,也充分說明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審視題詠對象,發掘蘊含意義,形象自然地傳情表意的能力。
總觀全詩,作者對壹件細小具體的事物,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思想之光照射,通過階級的和歷史的分析,生發出巨大深廣的主題。全詩形象生動,想象豐富,巧妙用典,雖寫悲痛之事(上海戰火,鴿子死去)。
卻情調高揚,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為情深意長,有鼓舞力量。所以說這首詩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也可以說這首詩是壹首高亢激越的國際主義贊歌。
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題三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