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關於長城的手抄報

關於長城的手抄報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壹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陜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臺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裏。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壹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壹直是壹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裏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壹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墻,可環繞地球壹周有余。如果用來鋪築壹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裏來計算,則這道長墻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壹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壹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壹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壹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壹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壹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作為壹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壹份寶貴遺產。

長城的位置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裏,約13300仝裏,幫在世上有“萬裏長城”之譽。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他們為什麽要在人煙稀少的北方修築這樣壹條耗費巨額人力物力的長城?這條長城在當時究竟起了什麽作用?有什麽價值?本文將就這些問題談壹點看法,供諸位學者作參考。

壹、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壹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壹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這時,陜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遊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余年。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6?1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遊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壹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