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為什麽動物可以近親繁殖?

為什麽動物可以近親繁殖?

近親繁殖是指兩只動物在三代以內有***同祖先下的交配行為。近親繁殖在當下的人類社會中都會主動的規避,因為近親繁殖會增加不良隱性基因的表現幾率。不過,在我們的印象中,近親繁殖卻是動物中比較常見的壹種現象。那麽,動物真的可以進行近親繁殖嗎?我們簡單的來探討壹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壹下人工幹預下的動物近親繁殖

人工幹預下的近親繁殖是比較常見的,這是因為近親繁殖是人類為了得到某壹種動物性狀高度壹致的主要手段,簡單的說就是人對動物純種的選育。其中鴿子的育種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比如在賽鴿的育種中,人們會選取兩只非常善於飛行,而且對路線的記憶強的鴿子進行繁殖,而在它們繁殖的後代中,選取兩只最優的後代再進行近親繁殖,這樣產生優質賽鴿的幾率就會大幅度提高,而且近親繁殖的後代也被稱為純種鴿子。除了鴿子外,近親繁殖的育種方式也被應用於其他家養的動物身上,比如兔子、馬、貓、狗等等。

也就是說人工幹預下的動物近親繁殖是人們為了獲取動物某壹特殊性狀的壹種方式,而且是較大幾率獲得該性狀的方式。

自然條件下的近親繁殖

其實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大都會規避近親繁殖的,為什麽這麽說呢?首先,自然界中的動物根據生活習性可以分為群居和獨居兩種。獨居的野生動物壹般都是由雌性壹方撫養後代長大,但是等到後代成年後,這些後代就會與母親分離,比如老虎、花豹等等這些獨居動物大都是會讓後代在自己身邊待2-3年後就分道揚鑣,這其實就是獨居動物避免近親繁殖的壹種方法。

而對於群居動物來說也是壹樣的,群居動物也會讓後代在族群中待到成年,之後,大多數的群居動物會選擇將雄性後代驅逐出去。比如獅子、水牛等動物都有驅逐雄性成年後代的習性,我們以獅子為例。壹般情況下,獅子的後代在2-3歲時,雄性和雌性會被區別對待,其中雄性會被趕出族群,從群居生活變為流浪的獨居生活。這樣的做法有兩個好處:第壹可以讓雄性的基因更加強大,因為獨自面對大自然的挑戰能夠加速優勝劣汰,而能活下來的顯然是基因更強大的雄性;第二是盡量避免近親繁殖。如果成年後的雄性動物不被驅逐,它們就有可能在發情期與自己的“姐妹”進行繁殖。

因此,在自然界中的動物,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盡可能的避免近親繁殖的發生,可見,它們對近親繁殖也有壹定的認知。

逃不過的近親繁殖

在野生動物之中,群居動物近親繁殖的幾率要遠大於獨居動物,這是因為群居動物大都只會驅逐壹個性別的後代(大都為雄性),而雌性成年後依然會留在族群中,此時就會發生近親繁殖的壹種-回交。回交時指子壹代與親壹代的任何壹方交配的行為。我們還是以獅群為例,在獅子們的後代成年後,雖然雄性後代被驅逐,但是雌性後代已經成年也具備了繁殖能力,並且它們還待在族群中,此時就會發生親壹代的雄性(雄獅)與子壹代的雌性近親繁殖的現象。這個近親繁殖是大都是群居動物都無法逃脫的。

不過,它們也有自己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當首領的族群中,首領的更替頻率是相對較快的。比如壹頭雄獅想要成為首領的年齡大約都在4-6歲之間,當它成為首領與雌獅交配產生後代,在加上後代成長到3歲左右時,它至少已經7-10歲了,而對於平均年齡在15年左右的獅子來說,這已經過了黃金的年齡了,所以它被其他新的、更年輕的流浪雄獅挑戰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這樣新的獅王加入後,就會避免近親繁殖的現象發生了。

近親繁殖的利與弊?

從人看其他動物的視角來說,近親繁殖是有利的,因為這樣能夠產生更具有某些特性的動物。但是,對動物本身來說幾乎是沒有什麽利可言的,因此,大多數動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規避近親繁殖的現象發生,畢竟近親繁殖產生的後代患先天性疾病的幾率會大大增加,關於這壹點,野生動物們肯定也經歷過壹個過程,當它們發現後代患病幾率增加,後代成活率低時,它們想出了規避這壹現象的方法。

而在人工幹預下,動物的近親繁殖雖然能夠得出壹些特性更強的動物,但是,同時它們的後代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近親繁殖的弊端,只不過,這樣有先天性問題的近親繁殖的產物都被人工篩選掉了而已。

總結

表面上看, 動物確實可以近親繁殖,這是因為這種現象在人工飼養下的動物中是比較常見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在野生環境下,動物們都在以自己方式去規避近親繁殖的發生,因為近親繁殖會導致近交衰退,也會降低後代的成活率,增加後代患病的幾率。

所以,任何動物其實都可以近親繁殖,但是近親繁殖的弊大於利,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任何的動物都在規避近親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