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原文及翻譯: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翻譯: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麽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君主,何必還在露水中勞作!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麽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君主,何必還在泥漿中勞作!
整體鑒賞:
《邶風·式微》詩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設問句起調,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
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壹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
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註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全詩***二章十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
從此詩所用韻腳分析,前章用微韻、魚韻,後章為微韻、侵韻,這些韻部都較適合表達哀遠沈痛的情緒。詩人的隨情用韻,使詩情借著韻腳所體現的感情基調獲得了充分的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