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脩齊,至平治。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白話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壹致地去教育孩子。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壹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作為壹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論語》這本書***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有關孔子言論的壹部書。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
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壹定的原因。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出處: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壹,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計二十四句話。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
《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壹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註意。《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壹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