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我們老祖宗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壹點壹滴總結下來的生活經驗道理,即便有的時候俗語看起來有點難登大雅之堂,但是“話糙理不糙”,真正的道理擺在那裏,不由得我們不去聽從。只要多多留心這些我們身邊的俗語,我們就會再次為這些俗語中所體現出來的道理和智慧而折服。
“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並且常常用到的壹句俗語。古代常用這句話來表示壹旦做出決定,哪怕遭受挫折也不會回頭的決心。但是很多俗語在流傳的過程中,具體的含義和用法就會產生變化,在現代“好馬不吃回頭草”多用在情侶分手後表達絕不復合的決心。
不回頭的緣由
這句話的真正典故是,良驥(優秀的馬,多指千裏馬)在走出馬廄奔向壹望無際的草原的時候,看到的往往就全是新鮮肥嫩的青草。而千裏馬就只會確定壹條線路,並且按照這壹條確定的線路走下去,既不東張西望,也不會丟三落四,遺漏身後的路上的肥嫩青草。正是因為只專心壹條路,不存在遺漏,也就不存在“吃回頭草”的情況了。常用來比喻壹個人在確定自己的目標後,就不會輕易動搖,也不會輕易回頭,退縮。
但其實這句話的下壹句是更為我們所熟知的壹句俗語,不過在大多數的場合中這兩句話並不適合放在壹起使用,因此我想我們大多數人甚至都不知道這兩句話是壹個整體。
浪子回頭金不換
我們耳熟能詳的“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好馬不吃回頭草”的下壹句。盡管這上下兩句俗語出處完全不同,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構成壹句極富哲理的話。
而關於這壹句“浪子金不換”的典故有兩種說法。壹種我們比較熟悉的典故,是長篇吳歌《金不換》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古時候的壹個金員外,五十歲了才有了壹個兒子。作為壹個老來子,全家對金不換都寵愛非常,幾乎是百依百順,也因此金不換的性格十分驕縱,花錢大手大腳,還為了尋歡作樂花費萬金在壹座山上建造了壹個“石幢”。
不出所料,金家產業在他的手上被敗光了,而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公子哥,最後甚至淪落成了壹個乞丐。不過幸運的是他還有壹個聰敏賢惠的妻子。最終在妻子的教育感化下,金不換幡然醒悟,改邪歸正,耕讀傳家。從此,“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壹句話就變得家喻戶曉。
另壹個說法則是出自張恨水的《八十壹夢·第三十二夢》:“有道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個故事和吳歌《金不換》有相似之處,主人公天寶同樣都是家中的老來得子,同樣都是集壹家的寵愛於壹身。
但兩個故事也略有不同,這個故事中的天寶是財主的兒子,小時候接受過先生的教導,還曾有過知書達理的時候,但是在地主撒手人寰之後,他受到曾經狐朋狗友的影響,本性再次萌發,大肆揮霍家產。同前面故事中的金不換壹樣,他也因此走上了乞討的道路,不過這次將他從乞丐的境遇中解救回來的是壹位員外,並且還因為這個員外同情天寶的遭遇,讓他去擔任了自己女兒的教書先生。
剛開始時天寶還能專心於教書的職務,可時間久了,他就漸漸被員外家小姐的美貌所吸引,本性難改,竟然開始屢屢調戲小姐。最終小姐不堪忍受,將此事告知員外,員外得知後,天寶就被員外扔到了蘇州,讓其“花盡銀錢不用回”。
這時天寶才感到了羞愧,追悔莫及,差壹點就選擇了投河自盡,但是隨之他又覺得比起倉皇結束自己的生命,努力學習,向員外證明自己更有意義。
最終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中了舉,還成功獲得了員外的信任,娶到了員外貌美如花的女兒,迎來了壹個圓滿的結局。
浪子本意就是不務正業、不好的人,浪子回頭即指原先不走正道的人改邪歸正,金不換自然就是說這類“浪子回頭”的人極為珍貴,千金難換。無疑,對於壹個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加以改正的人,人們的態度是十分肯定和鼓勵的。
這兩句俗語相比較而言,“浪子回頭”實踐起來更為艱難壹些,畢竟壹個只是要求妳堅持自己現在走的道路,另壹句則要求妳不僅否定之前的自己的所作所為,還要妳重新走壹條嶄新的路,換言之就是要妳否定自己之後再重新來過。
回頭與不回頭
有人會說這麽壹句前壹半讓妳別回頭,另壹半又讓妳不回頭的話,豈不是把前後矛盾。但實際上這兩句話是不會相互矛盾的,畢竟“莫回頭”的原因是妳已經踏踏實實走過了自己只前面走的每壹步,所以無需回頭。
後壹句“回頭千金難換”的情況是出現在妳之前的路已經走的是糊糊塗塗、渾渾噩噩了,因此需要妳回頭,並且這種回頭極為珍貴,千金都難以換來。
小結
道理是沒有什麽孰優孰劣的爭執的,只有合時合情壹說。在正確的時間,告誡自己或者別人恰當的道理,讓人切實理解並且能夠去貫徹這個道理,對於壹個道理來講就是得償所願的了。
講道理講道理,講的就壹個心服口服,如果大家所說的道理僅僅只經過了耳朵,卻沒有在心上留下印記,那麽道理再好也是白說。
多關註關註那些從老祖宗那裏流傳下來的金玉良言,有空多想想自己平日裏的行為,三省吾身,對自己的錯誤,或者說是可能會出現的錯誤,及時制止,也就不愧對於自己那麽多年來被各種大道理說的已經有厚厚壹層繭子的耳朵了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啦,各位可以在評論區分享壹下那些曾經狠狠警醒過自己的話,說不定曾經讓妳醍醐灌頂的句子,如今對其他人也有同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