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兩條線,壹條以安娜·卡列寧娜沖破家庭束縛不顧道德倫理追求愛情為主;另壹條以列文在面對富裕和貧窮之間的掙紮為主。列文的妻子是安娜哥哥的妻妹,其中千絲萬縷的關聯構成本書大的框架。書中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活的個性,善良,虛榮,放蕩,好賭,唯利是圖等等是那麽真實,走進他們,就像走進了真實而殘忍的現實社會。好在溫和與善良的光芒無處不在,體會人性復雜的同時溫暖如影隨形。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句作為開篇之首語,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言。幸福是什麽,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幸福家庭的宗旨是兩個人的互相欣賞又各自獨立,既不以自我為中心,又不依賴他人而存在。顯然安娜與卡列寧建立在政治目的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從卡列寧的眼神及說話口氣中,漂亮的安娜始終處於低他壹等的位置,這種不對等的關系是安娜婚內出軌最直接的導火索。但凡有個相貌堂堂舉止優雅的男人稍獻殷勤,安娜將會輕而易舉的淪陷。此時恰巧偶遇儀表舉止大方得體的軍官弗龍斯基,安娜心底最後壹道防線經不住情欲肉欲的誘惑土崩瓦解,選擇拋夫棄子。而弗龍斯基明明了解安娜是有夫之婦仍不顧壹切窮追不舍,禮義廉恥敗給了妳情我愛,這種由於虛榮心而產生的愛情註定行走不遠,只能是以悲劇而結尾。
安娜是不幸的,卡列寧是不幸的,弗龍斯基同樣也是不幸的。男人是靠上半身主宰壹切,比如卡列寧。他明知道這種政治聯姻的後果,但為了似錦前程仍放手壹搏。卡列寧的高高在上,在壹定程度上也給安娜帶來了諸多好處,生活上衣食無憂,社交中無限風光。假如卡列寧能反觀自己,假如安娜能隨遇而安,假如弗龍斯基能稍稍克制,那麽也就沒有後來壹切的反目成仇,愛恨糾纏。但事事沒有如果,正如安娜所說:千萬個人,就有千萬條心,自然有千萬副心腸,就有千萬種戀愛。說到這,我想起用“女人是靠下半身而活”這句俗話來形容安娜再合適不過。按理說,安娜博覽群書智商在線,對自己理應有著很好的辨析力及較強的自控力,最終落得臥軌自殺尋求解脫同時以此懲罰弗龍斯基,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婚姻中的痛苦分自覺和不自覺兩種,安娜是自覺的痛苦,所以時時想要擺脫;其實卡列寧又何嘗不是,只是在這種痛苦之中男人的理性占了上風,他以此將自覺的痛苦轉為不自覺,用事業的成功來彌補。我想起電視劇《大校的女兒》中的韓琳,當所有人都認為她應該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與已是人夫同樣活在婚姻痛苦中的戰友姜士安牽手時,她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幸福不壹定是擁有。理智戰勝情感,她不願意將自己所經歷過的痛苦嫁於別的女人身上,這是韓琳的善良,是人性最大的閃亮點,因此她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而安娜臥軌之後,弗龍斯基的母親用壹句話總結她:“她的下場,正是那種女人應有的下場,連她挑選的死法都是卑鄙下賤的。”壹時貪歡,毀了壹個家庭坑了老中青三代人。如果卡列寧能早些放棄所謂的顏面與安娜離婚,或許就沒有後來的悲劇。安娜死了,與其有關的兩個男人後半生註定悔恨交加。其實回過頭來想想:有時放過她人也等於放過自己,在薄情的世界裏依然要深情的活著。
再來說壹說列文吧,列文是我在本書中所喜歡的人物。善良,聰明,內斂是他的個性,也同樣是基莉的個性。在第壹次向基莉求婚失敗時,幾年內都不敢見她,甚至連提都不敢提到她。彼時的基莉被高大英俊的弗龍斯基迷惑了,並非討厭列文,只是被迷惑了才忽略了列文所有的好。所幸幾經輾轉,列文和基莉這壹對天造地合的歡喜冤家,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應證了那句是妳的跑不掉,該來的總會來。在這場婚姻中,兩個人相互欣賞彼此包容,成就了婚姻最好的狀態。列文將農場打理的井井有條,日子過的富足安定。在見到大量貧窮的農民時,壹富壹窮巨大的反差在列文的心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他開始恍恍不安,憂心苦痛。對此基莉懂他,總是能給他最大的安慰,極致的放松。對窮人盡其所能的去幫助他們。然而列文還是不能開心起來,為此他反復閱讀柏拉圖,康德,黑格爾等人的著作想用哲學的觀點來解釋人生的意義。
壹個人所以想的太多,是因為他太孤寂了。在這種孤寂裏,列文似乎找不到藏著痛苦的根源。當列文無意中聽壹個農民說普拉東為他的靈魂正直的按照上帝的旨意活著時,仿佛醍醐灌頂瞬間領悟。按上帝的旨意活著,不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是去行善,不問原因不問結果。他開始反省自己處事原則包括對身邊人的態度,貴族身份不再是他引以為豪的資本,他把自己放到和農民壹樣的地位。他壹旦意識到言行有不妥立即反思然後改正。壹旦這種善的信念根植於心,壹切就會朝著有意義的的方向發展,內心已然沒有痛苦,而是陽光明媚。列文的改變,基莉看在眼裏喜在心上,基莉告誡尚在繈褓之中的兒子說:“將來要向爸爸壹樣。”列文之所以要把不可爭辯的善的意義灌註到生活之中,因為他找到了快樂的源泉,正如《道德經》所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安娜·卡列寧娜》壹書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裏獨白來增加人物的層次,使得每壹個人都是那麽立體豐滿。對生活中場景,各種細節之處處理的恰到好處。尤其喜歡書中描寫春天來臨時萬物復蘇的景象,壹切是那麽生動有趣,若非對生活愛的徹底的人又怎會如此清晰,而我們這些形色匆匆的人全然看不見。
縱觀書中的所有人物,仿佛最終都指向壹個主題,那就是人生的意義在於善。在尋找掙紮的過程中,要相信:改過遷善從不嫌遲。
人生來就是贖罪的過程,而救贖者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