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的羅馬,壹群意大利的有識之士開始秘密聚會,對教會散布某些錯誤教條感到擔憂,他們擔心教會對真理的壟斷會危及啟蒙思想在社會範圍內傳播。於是世界上首個科學家智囊團“開明之士”(又稱光照派)
此後由於光照派的思想在壹定程度上對當時權威的教會思想造成了影響,所以其成員遭到了教會的瘋狂追捕。科學家只有隱藏身份才能保全自己。當時許多光照派成員都想通過暴力與專制的教會抗爭,但是其中有個威望很高的人試圖說服大家放棄武力,這就是堅持日心學說的伽利略,伽利略雖然是壹名科學家,但他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認為宗教與科學不是敵人,而是盟友。但是教會卻沒有停止搜捕活動,伽利略也被教會成員視為異端,從而遭到軟禁。其中壹些科學家也遭到了逮捕及其酷刑的折磨。
光照派的行動變得更為隱秘,他們采用神秘的儀式,行動高度保密,被視為世界上頭號反基督教的組織,除了伽利略,曾被認為與光照派有關系的名人有柯南 道爾 ,路易斯 阿姆斯特朗,鄧肯公爵,皮特 塞勒斯,亨利華萊士,甚至包括弗蘭克林羅斯福。在光照派的發展歷史中,***濟會作為當時另外壹個秘密組織,成為了光照會成員的收容所。(在現在美國的壹元紙幣上可以看到***濟會的標誌,那就是三角形的金字塔和頂上的眼睛)
光照會講求物質絕對對稱,他們相信世間的每壹個事物,都能夠找到其反面,所以絕對對稱的文字和符號便成為光照會的標誌,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統壹全世界,建立世界新秩序。他們典型的標誌除了對稱的文字還有包含菱形、橢圓、五角星的標誌。與光照派相關聯的***濟會的標誌為三角金字塔,及其金字塔頂的眼睛。
由於光照會及其隱蔽,所以如果當時的科學家想要找到光照會的行動地點,就必須先接受光照會成員的考驗,這種考驗並非面對面的,而是通過科學家對光照會的了解和才智,在梵蒂岡範圍內尋找線索,這些線索壹環扣壹環,缺壹不可,最終指向光照會的行動場所。
在伽利略的《真理圖解》中,有壹首詩是用英文書寫的,而在那個年代,英語是不被羅馬教會成員所了解並應用的,當時英語被認為是壹種市斤和低賤的語言,而伽利略恰恰利用這壹點,給出了指引線索的內容,而又使其能夠瞞過神職人員的眼睛。
妳從桑蒂的土冢舉步,那裏有個魔鬼之窟
穿越古代的羅馬之城,揭開了神秘的元素
通向光明的路已鋪就,這是神對妳的考驗
愛那崇高的歷險途中,讓天使來為妳指南
神秘的元素是“土,氣,火,水”
土:桑蒂是著名藝術家拉菲爾的名,在波波洛聖母教堂有壹座他所涉及的墳墓叫做“齊吉拜禮堂”(重要的是這座禮堂又被稱作土之禮拜堂),在這座教堂裏面的地板上有壹個魔鬼之窟的圖案,另外還有壹座標誌著***濟會與光照派的金字塔,在這座教堂中,星星,黃道十二宮,還有具有反基督意義的橢圓標誌,此外這座教堂內所歐的裝飾都是貝爾尼尼所設計的,當時,貝爾尼尼是名氣僅次於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家,他也是光照派的成員,在這座教堂裏面有壹尊他著名的雕像(哈巴谷和天使),雕像中哈巴谷與天使指向相反的方向,而其中的天使所指的方向位於波波洛的西南方。
氣:在波波洛聖母教堂的西南方,正是聖彼得教堂和廣場的位置,在聖彼得廣場上有壹塊浮雕,名叫《上帝的呼吸》(也叫做西風),雖然眾人皆知聖彼得教堂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但是聖彼得廣場卻是由貝爾尼尼所設計的,這座浮雕上有壹個天使般的面容,從天使的嘴裏,貝爾尼尼刻出了五道股強烈的氣息,向外呼出,指向西方,另外浮雕兩側各有壹顆對稱的星星
火:貝爾尼尼有壹座雕像《聖特雷薩的沈迷》,它曾被認為是最不適合擺放在基督教堂裏的裝飾品。關於這座雕塑有壹段引文“他金色的長茅,燃著熊熊烈火,壹次又壹次的插入我的體內,穿透了我的五臟六腑,如此的甜美與奇妙,誰也不希望他停下來”,而雕像中聖特雷薩躺在那裏,腳趾微微翹起,沈浸在無比興奮的世界中,這在當時被普遍認為是壹座具有強烈的性暗示意味的雕像,雕像所在的維多利亞聖母堂正是位於聖彼得廣場的西方。另外雕塑中天使的長茅像壹座燈塔,指引著下壹個前進的方向
水:在長茅方向的延長線上的納沃納廣場上,有貝爾尼尼的作品《四河噴泉》,這是他最負盛名的壹件雕刻作品,每位遊客到羅馬來都會去欣賞,這座雕塑上刻滿了異教徒的雕像,並且聳立著壹座方尖碑,其中雖然沒有天使的形象,但在雕塑頂部有壹只銅塑的鴿子,眾所周知,單獨的壹只鴿子就是異教中和平天使的象征,鴿子正看著西方。
以上的幾個地點,在梵蒂岡的地圖上,剛好能組成壹個十字形狀,在光照派的兩極觀點中,十字正是完美的象征符號,關鍵是,這個十字的中心點,正好處於著名的天使橋的中心點,而這個方向,正是那只鴿子所凝視的方向,橋上的12個天使塑像的主人,正是貝爾尼尼。天使堡將會讓探尋光照派蹤跡的行程進入尾聲。這座城堡曾被羅馬教廷向後用作墳墓、堡壘、教皇的避難所、敵對教會的監獄、還有博物館,天使橋上正好位於十字交叉點的天使雕像,舉起高高的長茅正對著城堡的壹個房間,而這個房間,就是傳說中光照派的據點。
這就是伽利略為了考驗追隨者而設下的迷宮壹般的路線,如今,光照派已被普遍認為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滅亡,似乎他們的努力也已經達到了他們的初衷,在這個科學技術遍地開花的時代,宗教已經逐漸的步入壹個更為沈默和理智的狀態。我相信這是史實,更覺得這是壹個美好的故事,有綜可循,有據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