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中國是個戲曲大國,早在東周、秦、漢時期,就有歌、舞、百戲,經數千年流布,繁衍,現有劇種三百多個嚴鳳英簡介,劇目數以萬計。
孕育生發於長江中遊安慶的黃梅戲,乃戲曲“大家族”中佼佼者嚴鳳英簡介,是中華大地戲曲百花叢 中壹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鮮花。 黃梅戲源於黃梅采茶調。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鄰農村流行采茶歌(亦稱采茶調),因民間社會交往,流傳於安慶地區,與多種民間藝術結合,形成民間小戲。清鹹豐時期(1851壹1861),黃梅戲開始演出“本戲”(大型劇目)。辛亥革命後,黃梅戲在京劇鼻祖程長庚故裏、素享“戲曲之鄉”美名的安慶府懷寧縣壹帶植根,汲收了京劇、徽調的營養,受到當地風土、人情、語言的影響,使她得到了豐富和升華。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在安徽省境內,由 *** 組建了省、專區、市、縣專業黃梅戲劇團,保護、啟用和培養了壹批文藝人才,黃梅戲即成為安徽的主要地方戲劇種。生長在安慶桐城縣的,已故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壹代名優,領銜黃梅戲劇壇以後,把黃梅戲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尤其是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優秀劇目拍成電影後,影響遍及全國,先後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組建了五十多個專業黃梅戲劇團。當今,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地方戲劇種之壹。
黃梅戲是地道的來自民間的藝術。她的表演質樸細膩,真實活潑;她的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她的曲調優美流暢,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慶官話,地方生活氣息濃郁,更顯黃梅戲特色。
輕歌曼舞、賞心悅目的黃梅戲,不僅陶醉了神洲大地,也贏得了香港、澳門、臺灣同胞和許多國際友人的贊賞,以至受到英國女皇的青睞。“黃梅戲曾瘋魔香港觀眾,且帶起影圈”淩波主演的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臺》,哄動了整個臺灣”;法國影評家斯.杜勃安葉認為《天仙配》“悅人心目”;日本戲曲專家波多野太郎,稱贊黃梅戲唱腔“渾厚優美,簡直象壹條山間淙淙不盡的流水,韻味清新,別具風格”。杜勃安葉認為《天仙配》“悅人心目”;日本戲曲專家波多野太郎,稱贊黃梅戲唱腔“渾厚優美,簡直象壹條山間淙淙不盡的流水,韻味清新,別具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