廾讀音為gǒng。
***,gǒng,兩手捧物。? 釋義:兩手捧物。今作“拱”。
1、基本字義
釋義:兩手捧物。今作“拱”。現壹般只作偏旁。
2、方言集匯。
粵語:gung2jaa6je6◎客家話:寶安腔giung,客英字典giung3,臺灣四縣腔giung3,梅州腔giung3,海陸豐腔giung33,
3、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唐韻》居悚切,音拱。《說文》竦手也。從從又。今變作廾。揚雄說,廾,從兩手。又《廣韻》九容切《集韻》居容切,音恭。又《集韻》渠容切,音蛩。義同。 《集韻》或作?。《說文》廾本字。字頭從從十作。又,竦手也。從從又。引也,從反廾。古攀字。
廾的由來:
現壹般只作偏旁。有條字謎,謎面是“真沒頭腦”,謎底是“具”、“具”字的來源與頭腦無關,它源於人們的雙手“升”和古代先民烹煮食物的器具“鼎”。
甲骨文和金文前壹款的“具”,就像有人雙手捧著鼎,正在煮飯燒菜的樣子、金文後壹款和秦篆的“具”,因為書寫便捷的需要,鼎的筆畫被省略而寫成了“貝”或“目”、楷書的“具”,把上部寫為比“且”還多壹橫的“且”,把下部寫為“八”了。
“具”是會意字,本義指用鼎來煮飯燒菜,準備飯食,即備辦之義,如:謹具薄禮壹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有這樣的句子:“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用雞肉、黍米等準備了酒席,邀請我到他家去。其中的“具”用的就是它的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