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魯寺是西藏較大的佛教寺廟之壹,也是藏傳佛教夏魯派的祖寺。
998年(北宋鹹平元年),西藏佛教進入後弘期,當時佛教徒魯梅·楚臣喜饒等衛藏十人(即:魯梅·楚臣喜繞、章·益西雲丹、熱西·楚臣郡勒、巴·楚臣羅哲、松巴·益西羅哲等前藏五人;洛敦·多傑旺秀、村尊·喜繞僧格、珀東巴·德噶等後藏三人;阿裏俄傑兄弟二人)在朗達瑪禁佛以後,聽說從西藏逃亡到青海的大喇嘛欽·貢巴繞賽(約891~975)是位高僧,便前去拜他為師。
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十人中有壹人叫做洛敦·多傑旺秀的學成回藏,就在日喀則東南的甲措建了壹座寺廟名“堅孔”,收了壹名徒弟叫“吉尊·西繞瓊乃”。吉尊·西繞瓊乃後去印度求學,成為知識淵博的佛學家。為了發展佛教,吉尊·西繞瓊乃欲建寺廟,便請求大師洛敦·多傑旺秋身箭定址,箭落在莊稼剛長出來的青苗地裏,“青苗”,藏語意為“夏魯”,故取名為“夏魯寺”。布頓·仁欽珠(1290~1364)是夏魯派(亦稱“布頓派”)的創始人,他是藏傳教薩迦派中綽浦系的壹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其父勝幢吉祥賢、母福意都是密宗的軌師(阿闍黎)。
1320年(元延祐七年)夏魯寺重建後,布頓·仁欽珠在任住持期間,廣傳四部(事密、行密、瑜伽、無上瑜伽)密法,校訂了大藏經,編有大藏經目錄,其著述有28函***計壹百余部。1322年寫出了《布頓佛教史》 (即“善逝教法源流”),這部歷史著述中壹部分是記述佛教在印度、尼泊爾傳播的史實;另壹部分是記述佛教在西藏及藏族地區的傳播與發殿情況,包括西藏佛教“後弘期”初的歷史;最後壹部分是《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的總目錄,這是研究西藏佛教史的主要參考書之壹。夏魯寺始建時只有少數僧侶,歷經三次修葺和擴建,僧侶不斷增多,布頓大師任寺主時為鼎盛時期,僧眾達三千多人。
1329年,日喀則地震時夏魯寺遭到毀滅性破壞。當時吉載正在北京,元帝得知夏魯寺毀於地震時即命吉載返藏重新修復,並賜給大量錢財作修復之資。於是吉載從內地請來大批漢族工匠,並運來琉璃磚瓦等物資,於1333年動工,由漢藏工匠合作***同建造了這座具有特殊風格的漢藏混合式結構的寺廟。1333年,在元朝皇帝的大力資助下,布頓大興土木,對原寺加以擴建維修,元朝皇帝給予大量資助,並派去了漢族工匠。重建了這壹規模的寺院。因此這座建築具有濃郁的元代風格,而寺院的墻體和庭院,又都是傳統的西藏風格,屬於典型的漢藏全璧的建築。
1981年和1989年政府先後撥巨款進行了維修,恢復了它原有的風貌和特色。現有僧侶六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