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字筆順:橫、豎、橫、撇折、點。
去,漢字,是生活中常用的壹個動詞字。有:去除、去處、去掉等意思,還具有很多釋義,例如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壹方到另壹方,表行動意向,與“來”相對,還有距離,差別,讓別人與自己離遠壹些等意義。
“去”字可能有兩個來源。其壹,象形字。像盛器,下體之“口”像器,上體之“大”像蓋兒,是“凵盧” (?)壹詞的象形初文,本義是有蓋兒的盛食器(參見“凵”字條)。其二,從大從口,結構之意不明,詞本義未知(學者或視作以“開口”為義的“_”字初文)。
以上二字在商周時代已經混同壹形。至西周中期,二元混同的“去”字下體“口”已多省去上橫而成“凵”形,至東漢,變作三角形,進而變作“厶”形。“去”字上體的“大”形,在戰國楚系文字裏中豎訛斷,成為上下相疊的兩個“人”形。
這在秦簡及西漢馬王堆、銀雀山簡帛中都有表現,但秦後隸變的主流形式是把“大”形變作“土”形。《說文》:“去,人相違也。”違離、離開義使用頻率高,占據了混同合壹的“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