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古代廟裏供奉土地神“社主”,那是用什麽木料制作的?

古代廟裏供奉土地神“社主”,那是用什麽木料制作的?

土地神又稱“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爺”,簡稱“土地”,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壹,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地區。

土地,廣大無邊,負載萬物生財為人所取用,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這就促使人們感謝它;但有時它又像是在發怒,不願負載,把地上的東西震倒、震毀,使人害怕它。所以民間自古以來便崇拜土地,尊稱土地為“後土”或稱為“土地公”,建立廟宇,按時祭拜,以表內心崇敬報功的心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有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隨著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土地神還出現了等級分劃。當時人們把土地神稱社神或社主,有時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叫做“社”。由土地自然崇拜發展起來的社神崇拜,由於統治階級的大力推廣,在漢族民間已有廣泛的基礎,而且社神崇拜也帶有地方性,並也和王侯大夫分成等級壹樣,也存在著大小社神。春秋戰國以後,土地崇拜又有所發展。

這時的土地神已經不單是管有關土地事務的神靈,而變成了國、州、郡、縣、鄉、裏各級的社會保護神了。所以人們在農業方面的事務要求助於社神,免除災禍要舉行社祭,打仗出征或凱旋勝利也要舉行社祭,基至連天子踐位、分封諸侯、互相誓約這類重大事件,都要祭社。這就說明,這時人們崇拜的已經不是土地的自然屬性,而是異己的社會權威力量,是人們把某些異己的社會權威力量集中於社神身上而加以崇拜了。

從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後壹直到明清時期,出於建立統壹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社會的需要,中間層次(諸侯、大夫)的社神隨著它所依附的階層的消亡而消亡,盛行起來的是國家祭祀的後土和各鄉裏村社祭祀的較小地區的社神。及至唐代,由於城市的迅速發展,唐王朝崇奉城市的守護神城王爺,城市中以供奉城隍為主,於是在城裏土地神的轄區縮小,成為城隍的下屬神,即後來所謂的“當坊土地”。

比起身著官服、儀表威嚴的城隍神像來,土地神則是右手拿手杖、左手執元寶的老人福象。土地神為廣大民間百姓十分信賴,頗為親近,所以土地崇拜在漢族民間十分盛行。有些地方還為土地老爺配了壹位女人,在土地廟中合並祭祀他們兩口子。

人們凡有不幸、災難、苦,都要前往土地廟燒香祭拜,祈求保佑。土地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的神祇。“多少有點神氣”,“大小是個官兒”;橫批“獨霸壹方”,這是舊時常書與土地廟的壹副對聯。這幅絕妙的對聯形象地勾畫出了土地神的神格和特征。另壹副對聯:“黃酒白酒都不論,公雞母雞總要肥”,橫批“盡管端來”。和第壹副對聯聯系起來,更是生動地說明土地神的地位卑微,供品要求不高,但畢竟是“獨霸壹方”的“神”,不可怠慢,就像人世間的保長、甲長壹樣得罪不起。因此,民間凡舉行祈福災的重要祭祀活動,供桌上都要設土地神,請土地神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