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意思是: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
二、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zǐ yù yǎng ér qīn bú dài
三、出處
出自東周時期孔子的《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翻譯: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
擴展資料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典故: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於是,趕著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壹小段路後,便看到壹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著鐮刀,系著白帶,在那裏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那人回答他叫丘吾子,說他有三個過失,分別是:年輕時喜歡學習,尋師訪友、周遊各國回來後,父母卻已經死了是第壹大過失;在壯年時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是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
丘吾子悲嘆: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妳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