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什麽是二次課改?是針對全國提出的還是上海提出的?

什麽是二次課改?是針對全國提出的還是上海提出的?

二次課改的四個突破,主要是指對課程結構的突破。主要包括:建立了以功能立意和多維度交互的課程結構;增強了課程方案的彈性、擴展了課程的選擇性、加強了學校課程;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強化了課程的實踐功能以及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期課改中教師必須更新的三個觀念:

第壹、教師角色必須重新定位:變教師是課堂的控制者和知識的灌輸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第二、必須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自我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學內容作為載體,備課的重點要備學生,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師必須要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壹員: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處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要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師生呼應、教學互動的局面。

二期課改中的教師應該首先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變被動接受性學習為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探究)性學習。根本改變重教法而輕學法的狀況,使學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來應該讓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解決的問題由學生自己來解決,因此教師不僅要授之於“魚”,更應該授之於“漁”。其次要給學生的創新留有壹定的時間和空間:改變過去全部由教師包攬教學的局面,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選擇的余地,在開放、充滿民主、和諧、輕松的氛圍中,根據自己發展需要,自主選擇、獨立思考、主動學習,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提高。第三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據學生不同學段不同年齡的綜合素質、學力基礎(知識、技術技能)的情況,讓學生結合社會、生活,在學力方面做到遷移,把信息技術作為載體,與課程體系全面整合,提高學生實踐運用的能力。在學法上做到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和拓展,以利於培養學生的終身教育觀。第四要進壹步優化教學環境:教師應是教學環境的設計者,應重視挖掘和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環境,努力使教學與教學環境達到“動態平衡”,並不斷地推陳出新。

素質教育的具體內涵: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質教育有三大要義。第壹是面向全體學生,第二是要全面發展,第三是讓學生主動發展。”(《關於素質教育的再思考》)三大要義從根本上明確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為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明確了目標和任務。

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是針對‘應試教育’面向少數尖子生的片面、被動發展而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德、智、體全面和主動地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朱開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它著眼於發展,認為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宗旨。

素質教育中的學生的主動發展既是壹種個性教育,又是壹種創新教育。素質教育認為,由於人的個體先天素質、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不同,學生的素質結構不可能是千篇壹律的,因此實施素質教育把發展學生個性列為重要培養目標,提倡“讓學生主動發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觀察分析每個學生,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在素質的閃光點,因材施教,給學生創造壹個自主的發展空間,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

主動發展,允許學生在發展程度和素質結構上存在差別,這既是對“人”的尊重,也是知識經濟和未來對人才素質的又壹特殊要求。經濟學家告訴人們,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已經成為設計人員在工作間裏的創意競爭,誰能設計出個性化的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需要的產品,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個性化的產品離不開個性化的人,個性化的人離不開個性化的教育。

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壹個學生,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之以漁”,教會他們終生學習的本領。同時,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及時開發有潛能、有才華的學生,使他們具備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競爭能力。

上海課程教材改革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整體期望:上海課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以德育為核心,著眼學生品德與人格的完善,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團結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懷,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個性與特長得到壹定的發展,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可具體細述如下:

(1)熱愛中國***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有民族自尊心,有社會責任感,遵紀守法,有理想,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有文明行為習慣和團結協作精神,能開展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有不斷進取的精神,有改革開放的現代意識和較寬廣的國際視野。

(2)具有壹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懂得學習方法,具有學習能力及相應的實踐技能,有運用語言和其他形式進行正確表達及交流交往的能力,有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自黨性,能註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結臺;能聯系實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有壹定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初步的創新能力。

(3)具有健強的體魄,有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等自我保健的習慣與能力;有良好的心理品質、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年齡特征的自我調節心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具有壹定的自我認識能力,能自覺培養某壹方面的興趣愛好,有初步的選擇學習的能力,逐步完善個性、發展特長。

(4)具有壹定的藝術知識、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相應的審美能力。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生的特點,使他們在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等不同要求層面都有壹定的提高。

(5)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實踐意識,掌握壹定的勞動基本技能和技術思維能力,熱愛並能參與多種勞動,具有自覺的勞動習慣、良好的勞動行為,逐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社會職業觀念,初步樹立創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