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英語Indochina,法語Indochine)是指中南半島,因為新航路開辟之後,歐洲人普遍認為亞洲只有兩個國家,即中國和印度,所以對於印度和中國的“結合部”,即中南半島,稱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
此地在華人地區普遍亦稱作「中南半島」,主要是中國抗日戰爭時,認為「支那」壹詞含有汙辱中國之意,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稱。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古國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這也是“印度支那”名稱的由來。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獨立以外壹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老撾、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所以被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壹個印度支那聯邦,1942年日本開始占領印度支那,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真正的獨立。
該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7℃,幹雨季分明,均為農業國家。礦藏有錫、鎢、鉻、煤等,產柚木,橡膠、稻、甘蔗等。
在現代漢語中,印度支那壹般特指法屬印度支那,即越南、柬埔寨、老撾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