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順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是儒家思想理論的壹種。
成語解釋
詞目:名不正,言不順
拼音: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
解釋:原指在名分上用詞不當,言語就不能順理成章。後多指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成語典故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示例: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莫此為甚。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壹。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壹種學說,儒家作為壹個階層,儒教作為壹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