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09金融危機怎麽發生的?

09金融危機怎麽發生的?

金融危機發生第壹步:美聯儲降息與監管缺位

為應對互聯網泡沫破裂對美國實體經濟沖擊,以及911恐怖襲擊的沖擊,2001年前後,美聯儲連續降息至1%以維持增長率,大量剩余資本產生,這些資本湧向房地產市場,導致這個市場的過度繁榮。同時金融機構過度創新,各種衍生品泛濫,格林斯潘對此視而不見。從而埋下了危機。

2004年起,美聯儲開始調升利率,而且不到兩年內連續調高利率十七次,至2006年中時,達到5.25%。然而就在美國利率調高過程中,價格上揚的美國房地產市場,顯然停不下來。此時像日本等其他歐亞國家,卻因國內有大量多余且低利率的資金,剛好希望流入美國市場獲利,結果是美國提高利了率,並未緊縮其資金市場,反而誘引更多的資金進入美國市場。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被譽為“拯救了世界的人”。2002年,當他的聲譽達到頂峰之時,他來英國領受“爵士”封號。他最忠實的擁躉——現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曾證實,稱格林斯潘得到這項嘉獎是因為他促進了“經濟穩定”。

在那次行程中,格林斯潘走訪了英國央行(BOE)貨幣政策委員會(MPC)。他對該委員會表示,在網絡泡沫破裂時,美國金融系統表現得很有彈性。股價跌去壹半,並出現了大量債券違約,但沒有壹家大型銀行倒閉。格林斯潘稱贊了復雜衍生工具使風險得以擴散的事實。壹位MPC委員問道:這怎麽可能?肯定有人遭受了損失,誰呢?格林斯潘臉上帶著恬靜的滿足感答道:“歐洲的保險公司。”

6年後,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實質上已被國有化,以防止它拖垮整個金融業。盡管包括美國財長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和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在內的諸位先生采取了非常舉措,以解決前任們的做法帶來的問題,但金融系統已受到永久的損害。正如保爾森所言,他現在手中拿的是別人發的牌。

(和訊財經原創)

很多人指責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造成了當前的亂局。他們是對的,但不是人們常說的理由。歸咎於低利率是不公平的。在過去10年,沒有證據表明美國受到了過度增長導致通脹的危害。經濟需要低利率和財政刺激,以避免陷入嚴重衰退。在這壹點上,美聯儲盡到了職責。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應負的責任是,他使低利率時代得以生成投機性泡沫。他無法宣稱他沒有看到風險。以90年代發生的兩件事為例。第壹件事發生在他1996年發表提到“非理性繁榮”的演講之前。在壹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他坦承股市存在泡沫,但拒絕采取任何行動。他承認提高保證金要求將是有效之舉:“如果要消除泡沫,無論是什麽泡沫,我保證此舉可行。”奇怪的是,在那之後,在為美聯儲的“不作為”進行辯護時,他曾在三次演講中聲稱提高保證金無濟於事。

(和訊財經原創)

第二件事發生在1998年春季,當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主席對場外衍生工具激增表示擔憂時,格林斯潘則表示,出臺新監管措施有擾亂資本市場的風險。場外衍生品正是本次危機中產生“對手風險”的源頭。

(和訊財經原創)

在世紀之交,隨著股價上漲,更多經紀商樂於貸款給投資者買股票。隨著股價走高,買盤也在持續,直到泡沫破裂。制造壹場泡沫或許可看作是運氣不好;制造兩場泡沫看起來則像疏忽大意。然而,這正是美聯儲在格林斯潘主政期間所做的。

(和訊財經原創)

在股市中遭受損失後,美國人轉而買房。抵押貸款行業使用證券化債券,確保貸款發放人不必擔心得不到償還;風險被打包轉售給其他人。這次格林斯潘沒有袖手旁觀。他多次表示,買房是壹項安全投資,因為房價不會跌。房屋業主能夠等到任何壹場低迷的結束。那麽多人認為,“既然世界級的金融天才都抱著這種想法,那肯定沒錯”,這有什麽可奇怪的嗎?

(和訊財經原創)

即便在事態徹底走向瘋狂的時候,格林斯潘還駁斥了那些警告新泡沫正在形成的說法,聲稱只是在少數領域出現了壹點“浮沫”。後來,直到2007年格林斯潘卸任兩年之後,他才承認“浮沫”是他對“泡沫”的委婉說法。與股市泡沫壹樣,這次的過錯也不在於利率定得太低,而是對抵押貸款機構極其輕率的作風坐視不管。事實上,任何壹家貸款機構都會受到他在2005年4月發表的言論的鼓舞:“以往資格較差的申請人完全貸不到款,如今,貸款銀行能夠相當有效地判斷各個申請人的相關風險,並適當地對風險進行估價。這樣的改善已導致次級抵押貸款發放量迅速增長。”誠如他所言,次級貸款確實增長迅速。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負責銀行業大部分環節的監督管理達20年之久。美聯儲聲稱自己的責任是保障“銀行業的安全和穩健”。其他監管機構本來也應介入進來——美國監管結構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但鑒於美聯儲這壹機構的重要性以及格林斯潘的個人地位,有誰會想到,美聯儲本可利用其有限的權力,確保對當時的局勢進行更密切的檢查?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認識到眼下出了大事,並將之形容為“百年壹遇”的大事。但是,妳也不可能每天都會遇上格林斯潘這種人。(來源:財富時報)

(和訊財經原創)

美國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重大缺陷

(和訊財經原創)

次貸相關衍生產品包裝過度以及金融機構財務杠桿過高是本次金融危機的重要特征,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創新,金融創新仍然是當代金融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創新本身沒有錯,問題關鍵在於金融監管是否能同步跟上。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追逐利潤最大化是投資者和企業家的正當追求,若是美國金融監管到位了,高風險的次級貸款及其金融衍生產品在市場上就不可能發展到當今這麽大的規模,美國金融機構的杠桿也不會達到如此之高。因此,將次貸危機歸咎於“華爾街投行家的無恥貪婪”是有失偏頗的,或者也可能是白宮在找“替罪羊”以推卸責任。

(和訊財經原創)

次貸危機的主要根源在於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重大缺陷,沒有及時跟上金融形勢和金融創新的發展,主要理由如下:

(和訊財經原創)

其壹,《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標誌著美國金融業進入混業經營時代。但是,美國到目前實際上仍然實行分業監管,金融監管機構多達七家,如果把帶有某些監管職能的機構算進去,監管機構則更多。保險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分別屬於不同的政府機構監管。次貸證券化過程中有眾多的不同類型的機構參與,需要各監管機構高度協調配合。監管機構過於龐雜就會出現協調和配合問題,更容易出現監管漏洞。

(和訊財經原創)

其二,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是在分業經營時代形成的,重點仍是機構監管。自實行混業經營以來,美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產品日趨復雜,資金高度流動,功能監管無疑應當成為金融監管的主體,可偏偏美國功能監管較弱,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雖然有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管,但監管都比較薄弱。從整個金融體系的監管看,投資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在證券市場上的活動,幾乎沒有什麽監管。機構監管具有只認機構性質不認業務的特點,功能監管是按照不同金融業務監管,不管某壹項業務由什麽機構開展,都采取同樣的監管標準。

(和訊財經原創)

其三,場外(OTC)市場衍生產品發展過快,監管滯後。總體上看,場內市場交易的衍生產品基本都沒有出現問題,相比之下,次貸相關衍生產品都沒有在交易所上市,產品標準不統壹,在發展太快而監管沒跟上時就很容易出問題。

(和訊財經原創)

其四,金融衍生產品是壹把雙刃劍,正確利用其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規避風險的效果;但如果投機過度,則金融衍生品又會帶來莫測風險。近年來,由於監管不力,次貸等相關衍生產品等明顯存在投機過度現象。(來源:新華網)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認罪:曾經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

(和訊財經原創)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10月23日否認美國金融危機緣於他的政策失誤,但坦承危機的發生證明他某些經濟觀念有誤,他破天荒地承認缺乏監管的自由市場存在缺陷。

(和訊財經原創)

在23日的國會聽證會上,在議員們的反復追問下,格林斯潘無奈地說。“這也正是令我感到震驚的原因,因為在過去的40多年中,很多有力的證據說明自由市場體制運行得非常順利。”

(和訊財經原創)

格林斯潘從1987年8月到2006年1月擔任美聯儲主席,當時他壹言九鼎,堅決反對政府加強金融監管。2005年5月,格林斯潘曾發表著名論斷:金融市場自我監管比政府監管更為有效。

(和訊財經原創)

時過3年多,格林斯潘終於承認自己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反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做法存在“部分錯誤”。他痛心疾首地說,美聯儲直到2005年仍不知道次貸市場的規模,而金融機構也並沒有像他預期的那樣盡其所能地保護股東利益。

(和訊財經原創)

“我們不能期望完美,尤其是那些需要預測的領域。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不能指望十全十美,”格林斯潘在聽證會上辯解說,“美聯儲對於經濟運行規律的預期本身就是壹門不精確的科學。如果我們的預測有60%準確,那意味著我們還有40%的概率犯錯誤。”

格林斯潘認為,銀行出於自身利益會盡其所能保護股東的利益。另外,他壹直否認連續5年的房地產繁榮已導致大量投機泡沫出現,而是堅持認為房價不可能出現全國範圍的大幅下挫。這些觀點也有缺陷。他表示,自己之所以沒能預見到房價大幅下挫,是因為美國從沒經歷過類似情況,“目前的危機顯示,它比我能想像的廣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