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大家都很熟悉,東漢末期皇帝都是幼主,皇室的權力大都落在宦官與外戚之手,宦官與外戚交替把持朝政,而外戚又極力想獨攬大權。士大夫階層又不能容忍皇權落入宦官之手,於是,便形成了十分復雜的矛盾沖突,最終,朝局的混亂和京城的混戰斷送了東漢王朝。
?
(劇照:宦官)
中平六年四月,漢靈帝在彌留之際,將劉協托付給宦官蹇碩,要求其輔佐劉協繼位。但漢靈帝駕崩後,劉協並未能順利登基,當時圍繞著繼位人選問題,宦官與外戚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蹇碩想盡快扶持劉協登基,而外戚何進則想擁立自己外甥劉辯為帝。雙方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蹇碩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計劃除掉何進,以確保劉協順利登基,但是,何進的行動更快,他聯合眾多反對宦官專權的官僚士大夫,搶在蹇碩行動之前擁立劉辯為帝。此時,蹇碩決定利用何進入宮之時除掉何進,可惜消息泄露了,何進殺了蹇碩並控制了朝廷的精銳之師西園軍。士大夫代表袁紹見何進初步得手,便建議何進滅了整個宦官集團,以鏟除東漢長期的政治惡瘤,何進便向何太後提出誅殺宦官的想法。
?
(劇照:蹇碩)
何太後認為她還需要宦官的協助,所以表示反對,何進想到了他和何太後都曾得到過宦官的幫助,於是,他也猶疑不決,在殺宦官的問題上沒有決斷。此時,袁紹又勸何進召集天下精兵進入洛陽,以武力威逼太後誅殺宦官。何進接受了建議,命令發布後,各地方武裝陸續進軍洛陽。宮中的宦官們得到消息,大為恐慌。
?
(劇照:何進)
在各種力量的威迫下,何太後不得不罷免了大多數宦官,只留任少數宦官服侍內宮,何太後想以此平息風波。此時,何進再壹次猶豫不決,他面對著不少到他府中來謝罪求饒的宦官心軟了,何進失去了鏟除宦官集團的最佳時機。
袁紹散布消息,謊稱何進正命令各州郡立即逮捕宦官的家屬。宦官們得到消息之後,感到外戚和官僚士大夫正聯手要致他們於死地,他們沒有任何的退路了。於是,宦官們急忙進後宮,哀求太後憐憫他們,最終說服了何太後恢復他們的官職,他們決定放手壹搏。宦官們假傳太後意旨,稱何太後召見何進,何進信以為真,其屬下勸他勿獨自入宮,何進以為自己掌控著西園軍,無所畏懼。何進固執地獨自進宮,在宮內,宦官們乘其不備,壹擁而上,最終何進被官宦除去。這就是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
?
(劇照:十常侍密謀除何進)
在東漢中後期,為什麽宦官在朝中的地位會不斷上升,為什麽宦官能把持朝政?
首先,皇權高度集中,依附於皇權的宦官群體乘機崛起東漢時期,為鞏固中央集權,皇帝采取了種種強化皇權的政治措施,首先,不設丞相,並弱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史稱劉秀“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劉秀起,“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即太尉、司徒、司空原來皆是實權職務,而到了劉秀這裏都成了虛職。其次,劉秀將“尚書”的職權範圍和機構進壹步擴大,“官小權大”政治機制抑制了相權,但這對於維護皇帝的專制統治是非常有利的。
?
(光武帝劉秀)
但凡事看兩面,缺少了相權,缺少了“三公”對於皇權的制衡,專制統治便走向了極端和反面,給了原本依附於皇權的宦官提供了專權的便利,皇權超強專制,朝廷官員缺少權力,而依附於皇權的宦官們便乘機攬權。發展到最後,宦官專權,連皇帝也被架空了,宦官成了朝中的第壹大勢力。
其次,皇帝年幼,外戚專權,而為了抵禦外戚,皇後或皇帝縱容宦官攬權東漢中後期,大都是幼主繼位,這也許是東漢的大不幸。從和帝開始,多是幼小的皇帝登基,年輕的太後臨朝。《後漢書》記載,東漢中後期的11個皇帝繼位時,年齡都比較小:和帝10歲繼位;殤帝,乃是百日的小兒便登基了;安帝13歲繼位;順帝11歲繼位;沖帝2歲就當了皇帝;質帝8歲繼位;桓帝15歲繼位;靈帝12歲繼位;少帝17歲繼位;獻帝9歲繼位。
?
(劇照:漢少帝劉辯)
東漢王朝皇帝大多不幸夭亡,太子多是年幼就繼位了,小小年紀的新皇帝啥也不懂,自然就出現了母後臨朝的局面,垂廉聽政成了常態。
《後漢書·皇後紀》記載:“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皇帝幼小,太後年輕,缺乏駕馭朝局的能力,只能依靠娘家的父兄來幫助處理朝政,於是,中央政府的政治權力便落入了外戚的手中,形成了外戚專權的局面。
?
(劇照:何後)
而當皇帝長大之後,或者有些皇太後不甘於權力由外戚掌控,為了奪回政權,便依靠身邊可以信任的人來輔佐,與外戚鬥爭,而宦官則成了皇室和後宮最值得信任的力量,如此壹來,與皇帝、皇太後關系最密切的宦官便漸漸擁有了權力,在同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中,宦官也就成為皇室的得力助手。
第三,宦官地位的逐步提升,除了謀求政治上的待遇,經濟上也欲壑難填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來,功勛階層都有食封制的待遇,但宦官是不能食封的,當時的宦官無法得到穩定的經濟基礎的支撐,在朝中的政治地位難以提升。而到了東漢時期,生產力得到壹定發展,東漢中後期,帝幼後弱需要借助於宦官力量來削弱外戚力量,宦官的勢力在政治上有了強勢的表現,而且,他們也想在經濟上提高地位。
?
(劉邦畫像)
漢章帝時,宦官鄭眾以小黃門遷中常侍,漢和帝時加位鉤盾令,管理皇家花園,公元102年被封為鄲鄉侯,食邑壹千五百戶。和帝時鄭眾的這壹封侯,它開了宦官封侯的先例,這讓宦官有了經濟基礎的支撐。
先例壹開,壹發而不可收,到漢順帝時,以孫程為代表的宦官集團的形成,開啟了宦官集團發展的重要階段,宦官食封數量大大增加;到了桓帝時,侯覽的宦官集團已不僅僅是食封了,他們直接掠奪土地,他們手握權柄,專權掌控重要部門,肆意利用手中職權,直接掠奪田宅。
東漢宦官獲“食邑封侯”是非常可怕的事件,這表明宦官不僅有政治上的權力,而且也擁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他們成了有爵位有封地的貴族階層。
第四,皇權的至高無上,粉飾了宦官的攬權惡行,使宦官竊取皇權被嚴重忽視東漢時,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學創立的“新儒學”,成了倍受推崇的新的思想意識,尊卑有序、上下有別的主流觀念強化了大壹統皇權。“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理論對於加強皇權的目的愈發明顯。
?
(董仲舒)
“君權至上,皇權獨尊”核心理論在維護皇權,強化專制的同時,卻也無形中維護了宦官作為君權的維護者有機會進行攬權、專權。這無形中助長了宦官的囂張氣焰,宦官經常以皇權代理人的身份走出宮門,處理政事,這便促成東漢宦官集團在朝廷內外勢力的雙重擴大, 形成了東漢壹朝宦官集團專權的嚴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