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人們就用這個成語表示夫妻關系已經斷絕,不能復合。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但我看了《漢書》原文,覺得他的老婆並沒有什麽不好,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朱買臣家裏窮,他又只愛讀書,不置產業,所以落得夫妻兩個打柴為生。他的老婆也是能夠同患難的,朱買臣在前面挑壹擔柴,她在後面背壹些柴跟著,並不以為苦。
兩人的離婚,只是因為發生了壹點口角。朱買臣砍柴不忘讀書,擔著柴還哼哼嘰嘰地唱個不停,想來古人讀書讀詩都是要朗誦或者吟唱出來的。這種“回也不改其樂”的態度,讓他老婆在大庭廣眾之下很覺難堪,就勸告買臣不要在外頭唱書。想來回家悄悄地唱,老婆是不反對的。
但朱買臣只顧自得其樂,不考慮妻子的感受,擔柴賣時照唱不誤,他的意思無非也是宣泄壹下懷才不遇的情緒。這樣夫妻之間才產生裂痕,他老婆下堂求去。朱買臣哀告說:“算命的說我五十歲會發的,現在都熬到四十幾了,妳再等我幾年,壹塊享福。”但這感情裂痕豈是幾句甜言蜜語和虛飄的富貴所能彌補,老婆說了幾句“餓死溝渠”的氣話就走了。
然而藕雖斷絲仍連,夫妻之間還是有點感情的。朱買臣打柴唱歌,苦中作樂,有壹次在墳地裏砍柴時,遇到了來上墳的前妻和她的後夫,前妻見朱買臣可憐,立即把他招呼過來吃喝壹頓。這與南宋陸遊沈園遇唐婉的“紅酥手,黃藤酒”相比,別是壹種滋味。但好歹兩人之間還是有情的。
後來朱買臣做了官,皇帝讓他衣錦還鄉,到故鄉做太守發發威風。壹路上黃土墊道,凈水灑街,不亦樂乎!他的前妻兩口子這時做為民夫,被征來為朱大人修路。朱買臣壹見,既沒有嘲笑挖苦,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立即招呼二人上車,帶回衙內,住在後園,吃壹碗安樂茶飯。這說明朱買臣對前妻也是有情的。
過了壹個月,前妻忍不住羞憤,自縊而亡。朱買臣嗟呀之余,又給他的“同情兄”發了點錢,將前妻好好埋葬,這故事也就完了。
戲裏頭常唱的《鳳冠夢》《癡夢》和《馬前潑水》,在《漢書》裏並沒有壹點影子。前妻不曾奢望鳳冠,前夫也不曾潑下那盆汙水,只是人生富貴窮通的難料和喜怒悲歡的情緒波動使這壹對患難夫妻沒有白頭偕老。
那些戲文,其實都是後世的貧賤男子編來儆誡守窮的老婆們的。《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也有這麽個故事,《史記》裏頭《蘇秦列傳》中也有類似的,不過更有戲劇性,除了不下機的老婆,還加上壹位前倨後恭的嫂嫂。編戲的人,除了反面教訓,還有許多正面的鼓勵,薛平貴與王寶釧、呂蒙正與劉翠屏(?),甚至還有《雙官誥》的王春娥,都是堅持到底,苦盡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