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雨中曲》這部影片

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雨中曲》這部影片

Singin' in the Rain據說是影史上歌舞片的經典之作,片子誕生於1952年,正是其他國家從廢墟中重建的時期。

(也許只有美國還可以這麽開心的在戰後堅信著他們的理想主義,載歌載舞。)

這部片的緣起是米高梅制片亞瑟佛雷(Arthur Freed)想把壹些舊歌“再生利用”,於是要求旗下兩位編劇把它們串成壹個故事,並獲得金凱利(Gene Kelly)的同意演出。由於這些舊歌剛好都是在20.30年代,所以他們將背景設定在默片轉變成有聲片的時期,生動描寫了片廠種種妙趣橫生的事情。據說還常有人跑來他們的拍片現場,跟他們分享那段時期的記憶.而他們也詳實的考證了當時好萊塢明星的穿著打扮和片廠的布景設備。

對於我來說,片中的歌舞有點冗長,讓我分心地想起高中時代練啦啦隊的隊形;那種灰姑娘似的溫馨劇情,也常讓我覺得男女主角像芭比和肯尼(或是史瑞克2的Prince Charming)。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早期攝影棚拍攝的細節,片中可以看見很多棚內的道具、設備、燈光,也可以瞧見影片的排演、特技演員的動作、配音對嘴和早期收音的方式,有壹種‘幕後花絮’的特殊效果,滿足了小影迷的好奇心。

Singin' in the Rain,被歸類成backstage musical,也就是以劇中劇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後臺的種種。此劇中主角的身分設定為電影主角,所以可以看到電影的制作過程和拍攝效果(特別是聲音)。片中輕松的談論到電影媒體本身的特性和意義,觸及真實和虛構之間的分界(ex:壹開始男主角說的話和畫面呈現出來的事實不符、用女主角的口中說出對於電影表演的質疑、男主角死黨唱的Make me Laugh想為電影的娛樂性辯護等等)。透過電影拍攝的過程來突顯出這是壹部“有關於電影的電影”。

有人說,‘關於電影的電影’是大師或是作者論導演才會觸碰的主題,是嚴肅的對電影致敬及提問。我不太懂它的定義或是深刻內涵,不過我覺得Singin' in the Rain常很巧妙的處理虛實真假彼此對映的趣味,唱唱跳跳,開開心心。比起蔡明亮的‘不散’、費裏尼的‘八又二分之壹’或是楚浮的‘Day for night’都平易近人多了。

Singin' in the Rain以愛情通俗故事做為第壹層糖衣,再加上精采歌舞包裝,已經具商業賣點,然而除此之外,又有許多有趣面向和細膩考究,讓它可以影史留名,叫好又叫座。

在雨天窩在家裏看著漫妙的舞姿聽著悅耳的歌聲,就像是欣賞迪士尼卡通那樣不用提心吊膽,有著理所當然的樂觀:邪不勝正、困難終將必克服、離散的也必將團聚、愛情圓滿、事業成功。

(此片適合在每壹個疲憊的夜裏,安撫著現實中的憤世嫉俗,催眠到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