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掩蓋稀釋法。顧名思義掩蓋稀釋是通過利用其他氣味的氣體,掩蓋廢氣中令人感到厭煩和不適的惡臭氣味,達到除臭目的;而稀釋法則是通過鼓入空氣對濃度較高的臭氣進行稀釋,直到通過人體感官難以覺察為之。這種方法本質上是從感官感受層面消除臭氣的負面影響,但造成惡臭的臭氣因子仍然存在。
二是吸收法。這也是目前市政和工業除臭普及率最高、適用範圍最廣的技術之壹,主要利用活性炭等吸附質,其多孔隙結構具有的龐大比表面積及範德華力,對廢氣中的各種氣體分子包括惡臭因子進行吸附,達到與氣流分離的效果。盡管該技術業已成熟成本也相對較低,但致臭成分沒有真正被去除,後續仍要對吸附質進行脫附和二次處理等操作,且使用壽命較短,應對高濃度臭氣時效果不佳。
三是裂解法。通過各種手段對惡臭氣體分子進行分解破壞,直接從致臭源頭解決廢氣處理問題,隨著環保產業技術的發展,目前行業內已經誕生出諸如(催化)燃燒法、高溫裂解法(沸石回轉爐)、化學法(藥劑噴淋塔或植物提取液噴淋法)、UV光解法、(超能)等離子法和生物法等。其中超能等離子法和生物法作為除臭行業的新興應用技術,因除臭效率高、能耗小、安全系數高、不產生二次汙染等優點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
超能等離子技術通過以下四種方式裂解惡臭因子:
1)化學途徑,采用雙極屏蔽技術,在常溫常壓的環境條件下即可使氧分子分離成生態原子氧、純凈離子氧、羥基自由基、單線態氧、帶正、負電荷的離子和離子氧群團等。這些高氧化性、高能量、高濃度的離子群能夠和氣流中的產生臭氣汙染的有機分子或無機物發生氧化反應,生成無毒的小分子;致使空氣中的細菌細胞膜以及病毒的蛋白質包膜結構發生改變,從而使其失活。
2)物理作用,在離子管產生的電場作用下,電極空間裏的等離子體的電子獲得能量後,以每秒300萬次至3000萬次的速度與異味氣體分子發生非彈性碰撞,分子動能大部分轉化為汙染物分子的內能,引發電離、裂解或激發等壹系列復雜物理化學反應,再經過多級凈化使汙染氣體分子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常見無毒小分子,從而達到除臭目的。
3)聚合沈降,經過電場的塵埃顆粒物會帶上電荷,在電荷的相互作用下結合成較大的團塊,最終被濾網去除或隨重力沈降,進而保護人體免受可吸入顆粒物及其攜帶微生物的傷害。
4)保持健康愉悅心情,有研究表明自然界特別是森林、濕地空氣環境中含有大量負離子,而負離子與人體保健密切相關,它不僅能夠凈化空氣清除汙染,還能促進肺泡和肺功能修復,並有效改善大腦皮層活性,消除疲勞、改善睡眠。
生物法對惡臭汙染物的轉化過程如下:
①惡臭氣體的溶解過程。廢氣與水或固相表面的水膜接觸,汙染物溶於水中成為液相中的分子或離子,即惡臭物質由氣相轉移到液相,這壹過程是物理過程,遵循亨利定律;
②惡臭物質的吸附、吸收過程。水溶液中惡臭成分被微生物吸附、吸收,惡臭成分從水中轉移至微生物體內。作為吸收劑的水被再生復原,繼而再用以溶解新的廢氣成分。被吸附的有機物經過生物轉化,即通過微生物胞外酶對不溶性和膠體狀有機物的溶解作用後才能相繼地被微生物攝入體內。如澱粉、蛋白質等大分子有機物在微生物細胞外酶(水解酶)的作用下,被水解為小分子後再進入細胞體內。由此可見,當以汙泥或膜形態存在的微生物表面壹旦通過吸附而被有機物覆蓋後,其進壹步吸附的作用將受到限制,因而需要通過膜的表面更新或不斷補充具有吸附能力的微生物菌膠團,才能保證此過程的順利進行;
③惡臭物質的生物降解過程。進入微生物細胞的惡臭成分作為微生物生命活動的能源或養分被分解和利用,從而使汙染物得以去除。烴類和其他有機物成分被氧化分解為CO2和H2O,含硫還原性成分被氧化為S、SO42-;含氮成分被氧化分解成NH4+、NO2-和NO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