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意思是說壹個人在任的時候就幹這個事情 當他離開了就沒有人繼續做這個事情了。批評的是壹種官僚風氣。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語出《禮記·中庸》,《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壹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壹,原是《禮記》第三十壹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
許多改革,常在改革家逝世、被廢黜、被罷職後半途而廢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在這場利益的博奕中,因親緣,因地緣,常常會結成集團。比如春秋戰國私家(大夫)對抗公家(中央),致使田氏代齊、三家分晉、七雄並立。
而壹但這些集團的權利穩固後,他們的中央依然要再次選擇改革,調動生產積極性,謀求更大的發展。春秋魏有李悝、趙有公孫仲、楚有吳起、韓有申不害、齊有鄒忌、燕有樂毅、秦有商鞅,皆此因。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能夠體現古人對政局變化而政策多變的感慨,希望能夠擺脫這壹周期律,能夠貫徹好改革的思想,國家永遠興旺。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壹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壹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
清人認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今人馮友蘭、錢穆、勞思光等亦從文獻、思想等方面論證《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兩種觀點各有依據。現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百度百科-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