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本詩出自《離思·其四》
全詩摘錄如下:
離思五首·其四
作者: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七言絕句,是《離思五首》的第四首詩。這首詩並未直接寫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間至美的形象 “水”、“雲”、“花”來表達對妻子的無限懷念,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詩人用壹往情深的筆觸,真摯熱烈的情懷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抒發了對妻子的愛戀與懷念之情。全詩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沈,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詳細賞析
首二句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詠嘆愛情的千古名句。表面意思為:“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別處的水就再難以吸引他。經歷過巫山的雲雨纏綿,別處的景致就不稱之為雲雨了。”此詩前二句皆化用典故,隱喻他們愛情之深廣篤厚。
首句巧借《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句。(朱熹《孟子集註》解釋說:“所見既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但是原句以“觀於海”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是明喻;而詩人卻巧妙地運用暗喻的手法,用滄海的深闊無邊隱喻他們情深似海。
次句化用“巫山雲雨”之典,以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美若嬌姬”、“瑰姿瑋態”、“性合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的“巫山神女隱喻愛妻花容月貌、溫柔嫻雅無與倫比,以此表現愛人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無法取代的地位。據宋玉《高唐賦》說,其雲為神女所化,“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首二句表面上是說看過“滄海水”、 “巫山雲”之後,其它地方的水和雲已經很難再詩人的眼底了,實際上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讓詩人動心的女子了。詩人借“滄海水”、 “巫山雲”這世間絕美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愛妻堅貞不渝的感情,表現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意境深遠、意蘊頗豐,情感熾烈卻又含蓄蘊藉,[5]成為人們喜歡借用的壹副聯語,後來不僅用來表達愛情深厚堅貞永固,還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閱歷豐富而眼界極高。這首詩也從客觀上進壹步提升了人們對滄海之水巫山之雲的認識。
第三句中,詩人以花喻人,表明自己縱然行走於五彩斑斕的“花叢”間,也懶得回望壹眼美麗的“花朵”。進壹步申足前意,表明詩人愛情的專壹。“懶回顧”進壹步表明詩人對愛妻的癡情以及對其他女子毫無半點眷戀之思的情緒。元稹的《夢遊春七十韻》雲:“覺來八九年,不向花回顧”,說明詩人確曾信守過前約。他的好友白居易在《和夢遊春詩壹百韻》中稱贊他:“京洛八九春,未曾花裏宿”,亦可與此參證。
末句承上,道出詩人“懶回顧”的原因:壹半是因為詩人已看破紅塵,有修道之意;另壹半是因為詩人心裏只有愛妻壹人。這裏為什麽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這裏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不論尊佛奉道或是修身治學,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壹種感情上的寄托,近乎遁辭。“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壹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沈。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談到這首詩雲:“或以為風情詩,或以為悼亡也。夫風情固傷雅道,悼亡而曰‘半緣君’,亦可見其性情之薄矣。”秦氏忽視了道教對詩人的影響,只看到了“半緣君”,得出“性情之薄”的結論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