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熬藥臨床上有多種的藥材,熬制時間如下:
1、補益藥,如補中益氣湯、四物湯或八珍湯,要熬時間長,武火煮開以後用文火慢慢的熬,要熬1小時左右,味道出來再飲用。尤其是現在的膏方,膏方補藥要熬24-48小時,熬幾天幾夜也有,才提煉出膏汁,才提煉出營養,成分才濃縮出來,才能提煉出膏方,熬的時間就比較長,療效、作用才好,藥性才達到效果;
2、解表藥,如麻黃湯、桂枝湯,還有小柴胡湯,治療感冒解表的藥,熬的時間比較短,用大火煮開,用文火煮半個小時左右即可;
3、溫補藥就是滋補的藥,熬的時間就相對久,像膏方要熬兩天兩夜都熬不出來,甚至熬龜苓膏、阿膠膏、八珍膏、十補湯膏,都是要長期煎熬。
此外,後下的藥要煮開,倒藥之前的5分鐘左右放下去,像薄荷、木香、香附、砂仁能揮發的後下,整個藥要煮好了,提前5分鐘放即可;先煎的藥像龍骨、牡蠣、穿山甲,還有比較難熬的中藥,要提前熬半個鐘頭,甚至1個鐘頭才能再放其它藥進去熬。所以中醫中藥的熬要講究方法,要註意這方面的操作,否則就會失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熬中藥的相關註意事項
中藥買回來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到菜市場上去買壹個燉中紅的藥吊子,壹定要用陶瓷的,因為陶瓷的化學成份穩定,不容易與中藥發生化學反應,能保證藥效。禁用鋁制品,特別像是高壓鍋壹類。
藥吊子買回來後,洗幹凈就可以用來燉中藥了。在燉中藥前壹定要記得最好要浸泡壹會,壹般大約20分鐘就行了。如果有骨頭和貝殼類的在中藥壹定要先行燉50分鐘左右,然後再加入中草藥類的藥。
燉中藥壹般加三碗水(中醫上講碗,在古代講這個便於群眾回家好操作)。燉成功後壹般會倒出壹碗的藥汁,水太多燉出來的藥汁太多,吃起來太苦,這個親們在操作時壹定要註意。
燉中藥壹定要記得用小火(要是煤氣竈的話,直接打到最小火就行了)燒開後還要燉30--40分鐘最好。壹般煤氣竈打到最小火的時候,慢慢的燒開,是不會溢出來的。這樣在燉中藥時也不用老是在面前看著了。
壹包中藥壹般燉兩到三次,分早晚服用就行了。第二次燉的時候加壹碗半水燉成壹碗水就行了,小火燒開後燉20分鐘就差不多了。要是燉三次話,第三次也只要加壹碗半水就行了,燒開後再燉20分鐘基本上就只剩下壹碗水了。倒中藥時壹定要用壹個濾網,這樣可以過濾草藥。
中藥燉好後倒入壹碗,等到能壹口喝時壹次性,大口大口的喝完,這樣可以降低苦味,要不就感覺太苦了。最好是能準備壹點零食在旁邊,這樣把藥喝完後能及時吃壹點,把嘴裏的苦味改壹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藥 (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