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月光奏鳴曲》創作的背景是什麽?

《月光奏鳴曲》創作的背景是什麽?

背景

貝多芬將“月光奏鳴曲”於1802年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裘莉塔·圭齊亞蒂(Giulietta Guicciardi),據說貝多芬曾與她有過壹段戀情。但據稱,題獻給圭齊亞蒂其實並非貝多芬的原意,在該曲的創作過程中,貝多芬並未考慮到圭齊亞蒂。

在亞歷山大·會德豐·泰勒(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所撰的《貝多芬的壹生》(Life of Beethoven)壹書中表示,貝多芬原本要題獻給圭齊亞蒂的作品是《C大調輪舞曲 作品51/2》(Rondo in G major, Op. 51, No. 2);

但該作品由於某些原因已經題獻給裏奇洛烏斯基(Lichnovsk?)伯爵夫人。貝多芬於是在出版的最後壹刻撰文,將“月光奏鳴曲”改為題獻給圭齊亞蒂。

名字來源

該作品的首版被命名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意大利語: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與貝多芬的前壹首作品《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作品27/1》(Piano Sonata No. 13 in E-flat major Op. 27, No. 1)采用相同的標題。

而“月光”(英語:Moonlight Sonata)壹名來源於音樂評論家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在1832年(貝多芬逝世5年後)撰寫的壹篇評論,他說第壹樂章的朦朧氣氛有點像琉森湖夜晚的月色。在此後十年閑,德國與英國出版物普遍采用“月光奏鳴曲”作為該曲的標題。該奏鳴曲在十九世紀後期便以此標題聞名於世。

但許多批評家對於“月光”標題所表達的浪漫性質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月光”這壹標題很荒誕,且會有將此作品誤導成葬禮進行曲之嫌。據評論家費舍爾所說,“月光”這個標題極具誤導性,並非貝多芬本意。

他更指出貝多芬在手稿上有對莫紮特《唐·喬望尼》的備註,其中點明唐璜殺人後的音樂也是升C小調,且與貝多芬作品的第壹樂章有相近之處。亦有人稱此樂曲表達了對裘莉塔·圭齊亞蒂的愛意,甚至稱後者即是所謂“不朽的愛人”。

而其他批評家則表示接受“月光”這壹稱呼,認為這個名字令人回味,而且與該曲自身所表達的含義相符。

後人根據“月光”的名字編纂出許多傳說,其中壹篇名為《月光曲》的文章被收錄入中國大陸的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課本。

擴展資料:

分析

對於本曲,尤其是第壹樂章,歷來有著不同的解讀,包括對自然景色的描摹、對朋友的追思和對女學生單戀的宣泄等。柏遼茲認為其氣氛如哀歌壹般。費舍爾也認為第壹樂章是葬禮上的歌。貝多芬的壹位傳記作者阿諾德·謝靈則稱此作品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在情緒上有所關聯。在具體內容的詮釋上,並沒有***識。

此曲在結構上頗有革新之處:並沒有遵照傳統的規矩,采用“快—慢—快”的結構,其第壹樂章也並非奏鳴曲式;反而該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為戲劇性第三樂章。這種突破是貝多芬所追求的。

德國評論家保羅·貝克撰文稱:“如果壹部作品以奏鳴曲式的快板樂章起頭,那麽壹上來就定下了基調,讓後面的樂章只能補充而不能改變;但貝多芬想要的是壹個前奏曲、壹個序幕、壹個引言,而非壹個概括性的呈示。”

該曲第三樂章充分利用了“sforzando(突強)”的力度記號。貝多芬經常使用這個記號來表達激烈、跌宕的情感起伏,以增強樂曲的戲劇性。因而雖然第三樂章還是以“piano(弱)”為主,但卻有著很強的沖擊力。

全曲沒有兩個完全壹樣的小節,但大多都有著緊密的關聯,例如第壹樂章中的固定節奏型,以及第三樂章中類似但有所變化的上行音組。這樣的處理增強了張力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