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孫明復先生墓誌銘》翻譯

《孫明復先生墓誌銘》翻譯

銘曰:

聖人既歿經更焚,逃藏脫亂僅《傳》存。

眾說乘之汨其原,怪迂百出雜偽真。

後生牽卑習前聞,有欲患之寡攻群。

往往上燎以膏薪,有勇夫子辟浮雲。

刮磨蔽蝕相吐吞,日月卒復光破昏。

博哉功利無窮垠,有考其不在斯人。

孫復(992-1057年),字明復,號富春,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武第四十九代孫。

孫復幼年家庭貧寒,父親早亡,但學習不輟,飽讀六經,貫穿義理。四次到汴京參加科舉進都落第,未能任官。32歲後退居泰山,專心於講學授徒近20年,雖貧窮不堪 ,又得不到權要資助,但孫復不以生計為意,安貧樂道,仍聚書滿室,與群弟子講求儒道,樂之不疲。

其門下多出賢良之士如石介、文彥博、範純仁等,皆壹時精英,大有作為。人稱“泰山先生”,又與胡瑗、石介,人稱“宋初三先生”。

慶歷二年(1042年)範仲淹在朝實行新政,與富弼等推薦孫復,詔命之為國事監直講,從此孫復踏入仕途,宋仁宗對之多為禮敬。後因事遭貶。到至和三年(1056年)乃被薦復官,後遷殿中丞。嘉佑二年(1057年)病逝於家。宋仁宗賜錢治喪,歐陽修為之撰墓誌銘。

擴展資料:

墓誌銘的作用

墓誌銘用於埋葬死者時,刻在石上,埋於墓中。壹般由誌和銘兩部分組成。誌多用散文撰寫,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贊揚死者的功業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誌或只有銘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寫的(偶爾),也可以是別人寫的(大多)。主要是對死者壹生的評價。

墓誌銘在寫作上的要求是敘事概要,語言溫和,文字簡約。撰寫墓誌銘,有兩大特點不可忽視,壹是概括性,二是獨創性。墓誌銘因受墓碑空間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長,再說簡潔明了的文字,也便於讀者閱讀與記憶.因此,不論用什麽文章樣式來撰寫墓誌銘,均要求作者有很強的概括力。

漢朝大將韓信的墓聯為:“生死壹知已;存亡兩婦人。”寥寥十個字,高度概括出韓信壹生的重大經歷。

墓誌銘為在墳墓中或墳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跡所寫的壹份簡介,尤其對於偉大或值得紀念的人其墓經常有墓誌銘,在中國和西方都有這種習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國已不流行寫墓誌銘。

墓誌銘是給過世的人寫的。在古代,墓誌主要是把死者的簡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進墓穴裏,中國人講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後這些都是要寫進墓誌銘的,以求得人死留名。在現代,主要是記述壹生的重要事件,然後對人做壹個綜合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