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用了壹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這本書。有壹些啟發和感悟: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長在移民區,生長環境貧困、卑微、臟亂,是壹棵大大的臭椿樹,但是卻勇敢、頑強、樂觀,即使是在堅硬的水泥地面也能長出芽來。它又被當地人稱為天堂樹。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壹個貧困的小女孩,她家庭貧困,有時候缺衣少食,經常被迫餓肚子,但是她卻有幸如饑似渴的讀書,是壹個被書餵大的孩子。她發誓把圖書館的書從A讀到Z,最幸福的童年時光就是坐在樹蔭裏靜靜地讀書。這個愛讀書的小女孩靠讀書學會寫作和思考,甚至走上工作崗位,走出赤貧,跳出那方貧窮天地,走上創作之路,開啟自己幸福的美國夢。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壹個赤貧的家庭。雖然極其貧窮,父親靠在酒店給人唱歌賺點小錢,母親靠幫人做清潔填補家用,但是,爸爸即使只有壹套禮服也總是能收拾地幹凈筆挺,皮鞋、紙做的假領子也壹樣鋥亮挺括,儼然紳士。母親更是能幹利索,總是能把壹貧如洗的家和做清潔的地方收拾地非常整潔。最值得敬佩的是媽媽聽從不識字的姥姥教誨,從孩子們生下來就給孩子們睡前讀書,《聖經》、莎士比亞,在那樣壹個極其貧窮的時代(二十世紀初)反反復復地給孩子讀書,以至於孩子們都能背下來了。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還是壹個時代,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那樣壹個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人們能夠堅強地克服艱難,頑強地生活下去……
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這幾個關鍵詞:堅強、樂觀、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