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翻譯|註釋|賞析

《燭之武退秦師》文言文翻譯|註釋|賞析

[原 文]

晉侯①、秦伯②圍鄭③,以其無禮於晉④,且貳於楚⑤也。晉軍⑥函陵⑦,秦軍汜南⑧。佚之狐⑨言於鄭伯⑩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11)秦君,師(12)必退。”公從(13)之。辭曰(14):“臣之(15)壯(16)也,猶(17)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18)也已(19)。”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22)。”許之(23)。

夜縋(24)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25)矣。若亡鄭(26)而有益於君(27),敢(28)以煩(29)執事(30)。越國(31)以鄙遠(32),君知其(33)難也。焉用(34)亡鄭以陪鄰(35)?鄰之厚,君之薄(36)也。若舍(37)鄭以為(38)東道主(39),行李(40)之(41)往來,***(42)其乏困(43),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44)矣,許君焦、瑕(45),朝濟(46)而夕設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夫(49)晉,何厭之有(50)?既(51)東(52)封(53)鄭,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闕(56)秦,將焉(57)取之(58)?闕秦以(59)利晉(60),唯(61)君圖(62)之。”秦伯說(63),與鄭人盟(64)。使杞子、逢(65)孫、揚孫戍(66)之(67),乃還(68)。

子犯(69)請擊之(70),公(71)曰:“不可。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與(77),不知(78);以亂易整(79),不武(80)。吾其(81)還也。”亦去(82)之(83)。

[註 釋]

①晉侯:指晉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壹。春秋時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兒嫁給了晉文公。③鄭:春秋時諸侯國之—。④無禮於晉:即“於晉無禮”,對晉國無禮。狀語後置。在秦、指晉文公當年逃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5貳)於楚:對晉國懷有二心而傾向楚國。指在公元前637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貳,從屬二主。⑥軍:動詞,駐軍,駐紮。⑦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鄭北。⑧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⑨佚(yì)之狐:鄭國大夫。⑩鄭伯:指鄭文公。(11)見:謁見,進見。(12)師:軍隊。(13)從:聽從。(14)辭曰:省略主語燭之武。辭,推辭。(15)之:助詞,取消句子“臣壯”的獨立性,使它降格為時間狀語。(16)壯:古代男子三十為壯,後泛指成年。(17)猶:尚且。(18)為:做,幹。(19)也已:語氣詞連用以加強語氣。巳,同“矣”。(20)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21)是:代詞,譯為“這”。(22)焉:語氣詞,啊。(23)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許,答應。之,代遊說秦君這件事。(24)縋(zhuì):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25)鄭既知亡:即“鄭既知秦、晉欲亡之”的省略。既,已經。(26)亡鄭:使鄭國滅亡。可譯為“消滅鄭國”。亡,使動用法,使……滅亡。(27)有益於君:即“於君有益”狀語後置。於,介詞,對,對於。(28) 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29)以煩:“以之煩”的省略。以,拿,用。之,代“亡鄭”這件事。煩,煩勞。(30)執事:您的手下。類似於“陛下”、“閣下”這壹類對對方的敬稱。(31)越國:跨越別的國家。秦在西,鄭在東,晉在秦鄭之間,由秦至鄭需要越國。(32)鄙遠:把遠方的地區當作自己的邊邑。鄙,邊邑,這裏是名詞用如意動詞,把……當作邊邑。(33)其:那,那種。(34)焉用:哪用得著。焉,表反問,可譯為“怎麽”,“哪裏”。(35)陪鄰:增加鄰國的土地。陪,增加。鄰,指晉國。(36)鄰之厚,君之薄:這裏的兩個“之”字分別取消“鄰厚”和“君薄”兩個單句的獨立性,使之成為壹個假設復句。(37)舍:放棄。(38)以為:“以之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當作……”。(39)東道主:東邊道路上的主人。(40)行李:使者。(41)之:取消“行李往來”這個句子的獨立性,使之成為時間狀語。(42)***(gōng):通“供”。(43)乏困:相當於“不足”。行而無資曰乏,居而無食曰困。(44)賜:名詞用如動詞,恩惠。這裏指秦穆公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壹事。(45)焦、瑕(xiá):地名。(46)濟:渡河。(47)設版:築城,修建防禦工事。版,築土墻用的夾板。(48)焉:兼詞,“於”加代詞“是”,在那裏。(49)夫(fú):發語詞。表示議論更進壹層。(50)何厭之有:即“有何厭”,哪裏有什麽滿足。厭,通“饜”,滿足。之,賓語前置的標誌。(51)既:已經,……以後。(52) 東:名詞作狀語,往東。(53)封:名詞用如意動詞,以……為疆界。(54肆):擴張,延伸。(55)封:疆界。(56)闕(què):使……殘缺,受損害。(57)焉:兼詞,“於”加代詞“是”,從哪裏。(58)之:指土地。(59)以:來。(60)利晉:有利於晉國。(61)唯:希望。(62)圖:思考,考慮。(63)說:同“悅”,高興。(64)盟:動詞,結盟。(65)逢(páng):“逄”的本字。姓。(66)戍:守衛。(67)之:指鄭國。(68)還:回,指撤軍回國。(69)子犯:晉國大夫狐偃的字。(70)之:代秦軍。(71)公:指晉文公。(72)微:帶有假設語氣的否定副詞,可譯為“假如沒有”。(73)夫(fú):代詞,那。(74)不及此:到不了這個地位。(75)因:憑借,依靠。(76)敝:壞,這裏是“傷害”的意思。(77)所與:所結交的國家,即同盟國。與,結交。(78)知(zhì):通“智”。(79)以亂易整:用自相沖突變成原來的步調壹致。易,變。整,有秩序。(80)武:指使用武力時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81)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82)去,離去,離開。(83)之,它,指鄭國。

[譯 文]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原因是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同晉國有盟約的情況下,又同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汜南。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鄭國很危險了,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君,敵軍壹定會撤走。”鄭文公聽從了他的建議。(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比不上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說:“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現在情況危急才求您幫助,這是我的過錯。不過,鄭國亡了,(對)您也有所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這件事。

(當天)夜裏(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縋了出來,進見秦穆公,說:“秦國和晉國圍攻鄭國,鄭國知道秦晉要想滅掉它。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就)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您的左右。(不過)越過別的國家來把遠方的土地作為飛地,您知道那是很難的,哪用得著滅掉鄭國來為您的鄰國多得土地呢?鄰國勢力加強了,(就意味著)您秦國勢力相對削弱了。如果放棄圍攻鄭國,讓它做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節往來經過時,(鄭國可以)供應他們所缺少的物資,(這)對您也沒有什麽害處。(還有)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他)答應過送給您焦、瑕二地(作為酬謝),(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兒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呀。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呢?它東向滅鄭作為他的疆土後,又(必然)想擴張它西邊的疆土,不損害秦國,(它)到哪裏往西取得土地呢?損害秦國來讓晉國獲利,請您好好考慮這件事。”秦穆公很高興,(就)和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逢孫、揚孫(留下)守衛鄭國,便率軍回國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幫助,(我就)不會有今天。借助過別人的力量,卻去損害他,(這是)不仁;失掉了壹個盟國.(這是)不智;用自相沖突代替原來的步調壹致,(這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也撤離出鄭國。

[鑒 賞]

文章壹開始寥寥數語,就可想見秦、晉咄咄逼人的來勢和鄭國危如累卵的險境。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良才。燭之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臨危受命,登上歷史舞臺的——於是國運系於壹身的這個老人在深夜“縋而出”,只身去虎狼之師中去面見不可壹世的霸君。他那種愛國赤誠,那種寶刀不老,壯誌猶存的英雄氣概決不亞於那風蕭蕭的易水之上的荊軻。

然而,老人憑借著他對形勢的精辟分析,抓住“利害”二字,力挽狂瀾,說服了秦君,

可謂字字千鈞。他首先肯定:“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以壹種出人意外的冷靜態度,撇開這個無需置辯的問題,從而轉入分析問題的關鍵:滅鄭對秦的利與弊。第壹,“越國以鄙遠”是極為困難的;第二,“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他占有了鄭國,您卻失去了壹個“東道主”,壹個友邦;第三,“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所以必將“闕秦”。為了證明這並非危言聳聽,燭之武還提醒秦君殷鑒不遠,以“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來證明晉君背信棄義之速。於是貌似牢固的秦晉聯盟的根基動搖了,秦穆公徹底打消了聯晉攻鄭的念頭,不但撤走了秦軍,還留下“杞子、逢孫、揚孫”戍守在鄭國。面對這種局勢,晉文公也只好退兵。至此,壹場關系鄭國存亡的危機終於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