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壹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壹,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歷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壹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事的歷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農歷是壹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壹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二十四節氣於上古時代已訂立。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系:“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上古時代以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鬥建,亦稱月建。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壹圈,為壹周期,謂之壹“歲”(攝提)。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吸收了二十四節氣作為歷法補充。以黃河流域為基準。將壹年分割為24段,約15天壹個節氣。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即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壹個節氣”。
每年運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壹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