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阿旃陀石窟的阿旃陀壁畫是印度古典繪畫阿旃陀石窟的成熟和典範之作阿旃陀石窟,存於今德幹高原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西北100公裏處阿旃陀石窟的阿旃陀石窟。瓦科拉河(Waghora)奔流到這裏後形成壹個近乎180度的大轉彎阿旃陀石窟,河谷呈馬蹄形狀。阿旃陀石窟就是在河谷高約20米的花崗巖陡壁上開鑿的,29座石窟沿河谷排列,形成壹個巨大的半圓。周圍林木蔥郁,景色如畫。
壁畫創作時間約從公元前200年持續到公元650年,前後跨度達八百余年。由於佛教的衰微,在河谷中回蕩了8個世紀之久的斧鑿之聲終成絕響。
什麽是印度最有名的石窟印度最有名的石窟是阿旃陀石窟。
印度阿旃陀石窟位於孟買東北方。阿旃陀石窟,文化遺產,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建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6世紀。保存許多雕像和壁畫,其中壁畫大多畫於五六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是印度古代最優秀的繪畫。
阿旃陀石窟的雕塑和壁畫對當時的中國和東南亞的佛教石窟有很大影響。阿旃陀石窟於孟位買東北方,洞窟開鑿在瓦溝拉河河灣峽谷高聳的崖壁上。這處石窟在12世紀廢棄後逐漸被泥土流沙和崖壁面的攀緣植物莖葉覆蓋,不再為人所知,直到19世紀初才被人重新發現。
現在去阿旃陀石窟參觀,可先乘飛機到孟買,再換乘短途小飛機到奧蘭伽巴德,然後乘汽車去阿旃陀,從那裏可以再去著名的埃羅拉石窟。要進入阿旃陀石窟區只有壹個入口,首先見到的是第壹窟,然後依次按編號進入其他洞窟。
印度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巴基斯坦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佛教的石窟壹、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Ajantā ) 石窟,開鑿於公元前 2 世紀至 7 世紀中葉, 是亞洲最早的石窟。位於印度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中,在距地面 100 多米高的山腰間。 1819 年,被打獵的英國殖民軍偶然發現, 1983 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阿旃陀石窟以壁畫藝術著稱於世,阿旃陀***開鑿了 29 個石窟,其中 24 座毗訶羅窟(僧房), 5 座支提窟(佛殿),從進山門起按順序排列編號。 石窟的開鑿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為公元前 2 世紀至公元前 1世紀, ***開鑿 6 窟, 屬於小乘佛教時期,壁畫內容以本生故事為主。 後期從 4 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開始, 大乘佛教流行,壁畫內容出現菩薩畫像等多種圖案。
後期開鑿的石窟中最為著名的是第 1 窟,建成於公元七世紀,由戒日王捐資開鑿, 壁畫內容既有佛教故事,又有世俗生活,其中壹幅“蓮花手菩薩”名震海內外,蓮花手菩薩呈“三曲彎式”體態,拈花微笑,被認為是印度審美的典範, 此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638 年唐代高僧玄奘曾在阿旃陀居住、修道和講學, 在《大唐西域記》裏曾對阿旃陀的來歷有過描述:“西印度有位羅漢,他通過神通知道了母親轉世投胎到這裏,於是也找了過來想要度化她。羅漢來到母親投生的那家人乞食,有女子出來施舍他,但是乳汁卻流了出來,這家人以為有什麽不祥。羅漢就告訴他們這段因緣,而這個女子便證取聖果。羅漢感念生育之恩,就在這裏建了伽藍。”
二、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Ellora)石窟開鑿於 7 世紀,完成於 13 世紀。從時間上講,阿旃陀停工之時,正是埃洛拉開工之日。埃洛拉石窟於 1983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埃洛拉石窟以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存而聞名。
洛拉石窟***有 34 窟,且分布很有規律,第 1 12 窟為佛教石窟,除了第 10 窟外,其余都是毗訶羅窟。 第 10 窟是少見的復合窟。 第 13 29 窟是印度教石窟,開鑿於 7—9 世紀,印度教走向復興。 印度教中,毗濕奴神與濕婆分別主管維護與毀滅,傳說毗濕奴躺在大蛇的身上沈睡,宇宙循環壹劫,毗濕奴壹覺醒來,他肚臍裏長出壹朵蓮花誕生下梵天開始創造世界,壹劫之末濕婆又毀滅世界。這樣,宇宙就在無限的無意識之中創造與毀滅著。 第 15 窟雕滿了關於毗濕奴神的神話故事,被稱為埃洛拉最好的石窟。 而第 16 窟,也就是著名的凱拉薩神廟, 凱拉薩指的是凱拉薩山,印度教認為那是濕婆的居所,所以神廟是為供奉濕婆的。神廟的外壁還雕滿了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故事。 第 30 34 窟是耆那教石窟。這裏的石窟多為裸體塑形,因其反映的是苦行不渝,返璞歸真之教義。
三、 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據唐代碑文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 年)壹位戒行清虛的僧人樂_在此開了第壹個石窟,此後不久,又有另壹位僧人法良在旁邊開鑿壹窟,日後開鑿的石窟越來越多,直至唐代,已多達千余坐, 這片石窟被稱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莫高窟***有洞窟 492 個,從功能上分為:禮拜窟、禪窟、僧房窟、瘞窟(埋葬死者)、廩窟(貯存物品)。 彩塑是莫高窟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等等。壁畫有本生、佛傳、經變、因緣故事等題材。此外,莫高窟中藏有珍貴的文物和文獻資料。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圓_偶然發現了“藏經洞”,洞內滿貯約 5 萬余件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繡和畫像。文書中主要為漢文寫本,粟特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約占寫本的六分之壹。 可是為何開鑿藏經洞呢? 考古學者認為,大約在 11 世紀,西夏人占領敦煌,藏經僧侶是為躲避戰亂故把珍貴文獻藏於洞中,封閉洞口,抹上泥壁以掩人耳目,而後避難的僧侶也再未回來。也有觀點認為,藏經洞的開鑿是為收集寺廟的廢棄之物,因宗教用品具有神聖性不可隨意丟棄,故鑿洞封存。 1908 年法國人伯希和到莫高窟盜竊經卷寫本、畫冊約 6000 余本。
四、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四大石窟之中,氣勢最宏偉,規模最大當屬雲岡石窟。雲岡石窟分為三個時期,第壹期為 5 個石窟,由高僧曇曜主持開鑿,故稱為“曇曜五窟”,這五個洞窟規模宏大,最高的佛像高達 16.8 米,據說這五尊佛像象征北魏初期的五位皇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 20 窟的露天大佛,高 13.7 米,結跏趺坐,面容莊嚴,是北魏造像的典範。第二期為孝文時期石窟,孝文帝與他的祖母文明太皇太後都大力扶持佛教,因而這壹時期的洞窟多為雙窟,象征二聖。第三期,北魏遷都洛陽皇室在洛陽開鑿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的建造進入尾聲,不再建造大型洞窟,而是以小型窟龕為主。
五、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開鑿,其獨特之處在於利用天然溶洞擴展而成。最著名的是古陽洞,洞窟是天然洞穴,主尊為 6 米的釋迦牟尼像,兩側有二身菩薩侍立,尤其是佛像的著中國雙領下垂式袈裟,這是北魏後期造像的典型制式。更有趣的是,這個洞窟還有大量的碑刻書法,書法史上“龍門二十品”大多出自此窟,比如《孫秋生造像記》,該碑用筆方正,樸厚古拙。 康有為評價“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壹體。” 另外,賓陽中洞“壹鋪五尊”的基本形式,即洞窟正面為佛像,兩側各有壹菩薩、壹弟子像,且弟子像為壹老年,壹青年,大概是為了象征大弟子迦葉尊者與最小的弟子阿難, 這樣的格局成為龍門石窟的基本形式,也影響到各地石窟造像。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在哪裏,有什麽特點呢?說起佛教石窟,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我們中國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前秦時期的莫高窟,至今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實際上,在印度,也有壹座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甚至比我們中國的莫高窟還要古老幾百年。
印度的這個佛教石窟名字叫做“阿旃陀石窟”,英文名為Ajanta Caves。“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之壹,開鑿於公元前2世紀,延續至7世紀中葉,位於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境內,現存30窟,全部在離地面10米到30米不等的崖面之上,非常壯觀。
印度跟中國壹樣是世界文明古國,境內留下了大量令世人為之驚嘆的歷史遺跡,然而,因為“阿旃陀石窟”地處印度中部山區,現在的交通還很不方便,距離大城市的距離又比較遠,所以很多中國遊客還不知道這個地方,甚至聽都沒有聽說過。
盡管“阿旃陀石窟”遠在印度,但是和中國的莫高窟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各種古代佛教的塑像和壁畫無不令遊客嘆為觀止。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進入“阿旃陀石窟”參觀需要由專門的導遊帶領,石窟內光線昏暗,導遊會用手電筒來進行照明講解。
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阿旃陀石窟”甚至可以說是敦煌莫高窟的“老師”,遠在唐朝時期,玄奘大師,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唐僧”,就曾經來到“阿旃陀石窟”進行拜訪,並記錄在自己的見聞錄裏,讓中國人第壹次得知了在遙遠的印度,竟然也有這麽壹處重要的歷史遺跡。
隨著印度跟中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印度旅遊熱也開始在中國遊客中盛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在節假日去印度旅遊,相信著名的“阿旃陀石窟”將來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所熟知,逐漸成為印度新興的熱門旅遊景點之壹。
那麽,妳有沒有去過印度旅遊?對印度這個國家的印象怎麽樣?妳知道在印度的中部山區,有這麽壹個比中國敦煌莫高窟還古老的“阿旃陀石窟”嗎?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妳還想不想到印度去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