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壹個姑娘,長得再漂亮,如果沒有文化內涵,徒有其表,終究就是個村姑,成不了林徽因。壹個地方的旅遊也同樣,如果沒有文化底蘊支撐,沒有品牌名片打造,沒有故事,沒有情懷,怎能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再美的風景,也就壹望而過,何來韻味猶存,讓人來了就不想走,待著就想舒舒服服地花錢?
所以說,沒有文化的旅遊是盲遊!沒有文化底蘊的旅遊產業必定難以繁榮!
難不成我們東山島就是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村姑?不是!正好相反,歷史文化底蘊我們壹點也不欠缺,我欠缺的是挖掘和經營。如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充分挖掘我們東山島旅遊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打響特有的旅遊文化品牌,做好謀篇布局、資源整合與整體規劃,把東山島打造成具有國際視野的濱海文化風情海島,是目前我們東山島旅遊的最大課題:
壹、戰地文化
東山島嵌於大陸與臺灣島之間,是二者之間的跳板,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明朝四大衛中保存得最好的古城墻。自明太祖朱元璋建銅山所,東山島便是主要抗倭陣地,戚繼光曾在島上練兵抗倭;嘉靖二十八年(1549),東山擊退葡萄牙入侵;崇禎六年(1633)、崇禎七年(1634),東山兩度擊退荷蘭入侵;明末,東山島成了抗清前沿陣地,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東山是出征點之壹,之後鄭氏政權與清政府多次交替占領東山;清初,釋道宗(萬五)在九仙山長林寺建立天地會反清復明;順治十八年、康熙三年,東山島上兩度實行遷界;康熙二十二年,施瑯從東山出征統壹臺灣;道光二十壹年(1841),第壹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了,東山海戰卻勝了,擊退了英艦入侵;民國時東山島上發生過三場抗日戰爭;1950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在東山抓走了4000多名壯丁,很多年輕人被迫背井離鄉,妻離子散,有的村莊甚至因為沒了男人成了寡婦村;1953年7月,國民黨反攻大陸,目標就是東山島,東山保衛戰是國***正面戰場上最後壹次戰鬥,具有非同尋常的紀念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東山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戰鬥大大小小不低於四十次,現多有遺址,具有唯壹性、排他性,如能重新修復銅山古城,好好開發,再整理出壹兩條以戰爭為主題的旅遊線路,讓遊客在欣賞東山美景的同時反思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豈不妙哉?或者以戰爭文化為寄托,創建壹些模擬戰爭的實地遊戲,如真人CS搶灘登陸,必定能豐富旅客體驗,讓年輕人玩得更嗨!
相關景點:銅山古城、九仙山、獻機紀念碑、抗日戰爭烈士陵園、東山戰鬥烈士陵園、湖尾村戰地文化園、寡婦村紀念館、中馳山莊、402高地、八尺門海堤、宮前天後宮、大澎嶼、馬鞍嶼、岐下走馬溪、南門灣等。
下圖為陳炳文、陳福、吳順江制作
二、關帝文化(朝聖文化)
關帝文化可以說是東山文化的龍頭,銅山建千戶所的同時就建了關帝廟。數百年來,在東山人眼裏,關帝爺無時不庇佑著這方水土和人民。島上幾乎家家戶戶供奉關帝,稱關帝為“帝祖”,把關帝當成自己的先祖,大事小事都要跟“帝祖”請示,由帝祖定奪。明末清初,東山島民由於抗清,清政府為了割裂臺灣鄭氏政權與大陸的聯系,實行“遷界”,統壹臺灣後再“復界”。這麽來回壹折騰,東山的經濟文化被破壞殆盡。更可悲的是,清政府不給東山人民“戶籍”。沒了“戶籍”,意味著東山人民沒有公民待遇,不能參加科舉,不能置業,生活中水深火熱中。據說,就在這時,關帝托夢給當時的漳浦知縣陳汝鹹,斥責他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陳汝鹹才以關帝的名義向清廷請命,終於讓東山人民入了籍,有了戶口,總戶主就是“關永茂” “關世賢”。於是,東山人都成了關氏後裔,世代感恩關帝。外出謀生的鄉民,隨身必帶的,是關帝的香火,定居到哪,就把關帝文化傳播到哪,閩粵臺和東南亞隨處可見東山關帝廟的分靈廟,如今,分靈廟已近千家。
忠勇仁義禮智信等關帝精神已經深深紮根於這片熱土,融入這方民眾的血液,指引他們明辨是非、揚善抑惡,正好與“愛國、文明、誠信、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壹脈相承,形成了獨壹無二的關帝文化信仰。
如今壹年壹度的“東山關帝文化節”是東山島上最重大的節日,同時也是招商引資項目簽約的好契機,為東山旅遊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目前的節日慶典模式仍有不足,還有進壹步的提升空間:壹、關帝文化衍生產品太少,香客來朝聖了,走時常常兩手空空,因為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旅遊產品;二、關帝文化節的模式重復單壹,舉辦了二十多屆了,少有創新,匱乏新鮮感;三、香客、遊客參與的儀式感不足,更像是看熱鬧而非朝聖;四、關帝文化產業未成規模,盡管常有不少項目簽約,但多少與關帝文化相關?
因此,建議舉辦關帝文化旅遊節應有創新思維,在關帝文化的大主題下,每年都應該有壹個小主題,有壹個小目標,促進帶動某壹項文化產業的發展,多創新壹些有價值、有紀念意義的“伴手禮”,在舉辦的樣式上要註重遊客的體驗感,多壹些創新,以免“審美疲勞”!
弘揚關帝文化不應局限於舉辦關帝文化節,而應做成常態,給民間更多的自主權,舉辦多種形式的朝聖文化,打造閩臺關帝文化交流平臺,讓更多的各地信眾前來朝聖。真正把關帝文化應該發揚光大,做大做強。
相關景點:東山關帝廟、朝聖樓、大有街、銅山古城、東門嶼、古城民居。
三、紅色文化(谷文昌文化)
有谷文昌這樣的領導是東山人民的福氣,他帶領東山人民種植木麻黃、治理風沙的事跡已經傳遍了神州大地,連國家領導都多次為他點贊。他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遠不止治理風沙的拼搏精神,還有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等的精神與事跡,他敢於擔當,實行惠民德政,把被國民黨抓去當兵的“敵偽”家屬變成“兵災”家屬;修建八尺門海堤、南門防潮堤;開設鹽場,搞活經濟;大躍進時不跟風破壞生產;三年自然災害中確保全縣沒有餓死壹個人;不為子女謀私利等等。他艱苦樸素、壹心為民,是東山人民心目中的壹座綠色豐碑,他還有許多精神和事跡有待於我們去學習和挖掘。
然而,目前谷文昌文化多用來學習,沒有好好整理、挖掘、融合,使之為東山旅遊服務,尤為可惜。不過,僅憑谷文昌文化做旅遊,可能會比較單薄,因此,建議把谷文昌文化向上拓展,拓展成紅色文化或者愛國文化,再整合其他的旅遊名勝和自然景觀,便可打造出壹兩條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線路。
紅色文化以谷文昌文化為主軸,還可以穿插愛國文化、廉政文化、名宦文化等其他元素:
(壹)愛國文化:東山出了多位殉國的名人,黃道周抗清,林日瑞(康美人,官至甘肅巡撫)、陳瑸(銅陵人,官至七省軍務)、陳士奇(銅陵人,官至四川巡撫)等,都是被兵敗殉國而死。
(二)廉政文化:東山出過多個清官,如黃道周、蔡方平(湖塘人,曾任淳安縣令)、唐朝彜(銅陵人,官至宗人府府丞)、谷文昌等,他們為官都清正廉潔,剛正不阿。
(三)名宦文化:用以緬懷紀念歷史上對東山有貢獻的官員,如蔡潮( 臨海人,曾任福建右參政,東山文化教育的興起者)、陳汝鹹(鄞縣人,曾任漳浦知縣)、許世英(安徽人,曾任民國總理,推動東山建縣)、谷文昌。
相關景點:谷文昌紀念館、谷文昌幹部學院、東山戰鬥烈士陵園、“寡婦村”展覽館、蘇峰山、生態林、東赤港治澇工程、南門防潮堤、紅旗水庫、九棵樹、湖尾村戰地文化園、赤山林場、八尺門海堤、西港鹽場、黃道周故居、黃道周紀念館、林日瑞墓、陳瑸故居、陳士奇故居、唐朝彜故居、名宦祠、百裏木麻黃。
紅色文化還可以與周邊的紅色文化旅資源相接合,比如烏山紅軍基地,開辟壹條全新的由山及海,由革命時期到建設時期的紅色旅遊新路線。
四、道周文化(聖賢文化)
黃道周是福建士人的代表,是中國歷史上唯壹集民族英雄、理學大師、書法大家、教育家為壹身的傑出人物,明末清初風雲壹時,家喻戶曉,如今卻鮮為人知。“古有黃道周,今有谷文昌”,國家領導人把黃道周與谷文昌相提並論,可見,黃道周在領導心目中的地位。
黃道周具有無我的愛國精神、無私的廉政精神、忘我的拼搏精神,他傲於公卿,卻禮於下人,他的壹生就是個傳奇故事,他的學術專著可以讓我們終生研討,他的詩詞文章可以讓我們反復研讀,他留下的墨寶可以讓我們不斷賞鑒。
同樣,把黃道周文化打造成旅遊線路不能局限於黃道周本身,而應以他為主軸,以明清文化為依托,以他的出生地為主景,告訴遊客到底是什麽樣“靈地”,才能出黃道周這樣的“人傑”?
黃道周出生在銅山古城內的頂街,明清時這裏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就這壹條街,長不過數百米,從明嘉靖到明末,不到百年,就出了12位進士。頂街通往古嶁山上的巷子都很美,都有很有意思的名字,比如獅高乳、七曲巷等等,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可惜,這些旅遊資源都還沒有被挖掘。
因此,我們可以黃道周文化為主軸,結合東山本地的民俗,打造道周文化壹條街,建議如下:
(壹)出道周文化壹系列叢書,特別是普及本,讓人們了解道周這個人。
(二)拍道周系列影視作品,借提高道周的影響力,來提高東山的知名度。
(三)舉辦與道周有關的書畫巡展,邀請全國的油畫家來東山來畫道周的歷史事跡,赴臺巡展交流。
(四)把現有的黃道周紀念館、故居重新整合。道周是民族英雄,可以建壹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道周是大書法家,可以建立壹個文化創意園;道周是大教育家,可以建壹個古代書院,模擬古代講學和禮儀。讓遊客不僅僅只是看看聽聽而已,還可以感受文化體驗,學習歷史知識。
(五)打造道周文化系列產品,開發壹些道周文化的伴手禮。比如,Q版卡通人物塑像,書法繪畫書籍,他愛吃的食物,他發明的“天方盤”的模型,他的書法折扇等等。
(六)以頂街為載體,結合閩南民俗文化,讓外地遊客體驗感受東山人怎麽過民俗節日,還能教遊客做壹些閩南特色的食品,比如“紅龜、發粿”等,讓遊客感受民俗文化和體驗。
(七)巷子沿街的第壹間統壹為賣民俗食品、產品的店面,巷子通往山上的房子開發改造為民宿。讓遊客住在山上,可以看海,看星空。
(八)把黃道周在崇禎六年帶徐霞客走過的地方作為名勝古跡,把黃道周書法做成摩崖石刻。
相關景點:黃道周紀念館、黃道周故居、黃氏家廟、東門嶼、九仙山、頂街、羊角山、湖塘村、康美村。
道周文化還可以與漳浦(黃道周紀念館、黃道周公園)、龍海(蔡板村)、漳州(榕壇書院、鄴山書院),甚至杭州(大滌書院)、南京(殉國地)相接合,沿著黃道周的生活軌跡,打造壹條黃道周文化旅遊線路。
五、對臺文化
東山作為大陸與臺灣最重要的跳板,跟臺灣有最多淵源。鄭成功從東山出征收復臺灣,清政府為阻斷大院對臺灣的支援對東山等沿海地區實行遷界,施瑯率軍從東山出征統壹臺灣。統壹後,清政府從東山等地方征兵衛戍臺灣。1950年國民黨敗退,抓了許多東山青壯男子去臺灣當兵。1953年國民黨反攻大陸,目標就是東山。臺灣有許多親人在東山,東山也有許多親人在臺灣。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放行老兵回大陸探親,來東山的最多。改革開放初期,幫助東山經濟發展的,主要也是臺資企業。東山與臺灣之間血緣、親緣、地緣的融合,不可分割。東山歷史很大成份就是對臺史,在對臺關系和對臺文化上,東山的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官方往來可能會隨著兩岸形勢而變,但民間往來壹定會越來越密切,這也是臺灣當局阻止不了的,因此,做好東山的對臺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旅遊業發展,還有利於統戰工作。
相關景點:東山關帝廟、銅山古城、大有街、水寨大山、鄭成功出征地、施瑯出征地、戍臺官兵墓、朝聖樓。
六、討海文化
在東山人口中,出海捕魚不叫打漁,叫討海!意思是向大海乞討口飯吃。這種叫法非常形象,既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也深含無奈。在大海裏捕魚作業,先得看大自然的心情,時有頃刻間,風浪壹來,船壹翻,整條船壹家人都沒了。出海營生實際就是拿著命向大海討生活,所以叫“討海”。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海上作業的風險仍舊不小,而在沒有氣象預報的木帆船時代,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東山人非常敬畏大海,也非常敬畏生命,還形成壹種不成文的規矩,只要出海,壹旦發現屍骸,無論是海漂還是捕撈物,都要放下手中活,把屍骸運回來好好安葬。東山有幾座“萬福公”廟,就是專門收留這些不明屍骸,供人朝拜,香火還很旺。有壹次漁民撿到壹具洋人的屍骸,還專門建了壹座“番公廟”安置,至今猶存,香火不斷。
這是東山特有千百年來壹直傳承的人道文化。如果能好好打造,建壹條特別的海洋旅遊線路,旨在教育人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護環境、傳承傳統文化的旅遊線路,也算是種創新。
另外,對大自然的敬畏還體現在媽祖文化信仰上,東山大大小小也有數十座媽祖廟。
相關景點:銅山天後宮、宮前天後宮、大沃萬福公廟、南門萬福公廟、北門萬福公廟、戍臺官兵墓。
? ?
七、濱海風情
我們把本島的文化打造成旅遊線路的同時,還要有機融入島上特有的濱海漁家風情。北回歸線穿過東山,東海和南海交匯於此,有壹百多公裏的美麗沙灘,周邊有六十多個小島嶼。臺灣海峽在壹萬年前是陸地,後來海平面上升才形成了臺灣海峽,海峽下是東山大陸架。由於大陸架的存在,兩側洋流沿坡而上,帶起浮遊生物,引來魚蝦蟹前來生殖繁衍,所以長得特肥。因此,東山海產豐富、肉質鮮美,遠非其他地方可比,水產行業目前仍然東山的支柱產業。而漢子出海捕魚,回船漁姑曬網,海上落日,余霞滿天,在遊客看來,那就是最美的風景,最好的旅遊體驗。
我們的旅遊模式不能僅停留在濱海觀光、休閑度假。還可以開辟海上樂園,可以遊泳、沖浪、捕魚、海灘拉山網;可以建環島郵輪,帶客人看海上日出、日落,看海上動物園,登魚骨沙洲,可以在郵輪上品茶、喝咖啡、K歌、開派對;可以建海水溫泉中心,建活海鮮吃貨壹條街;可以登高望海,臨風暮吟,出海垂釣等等……總之,讓旅客來了,有的玩,放開玩,玩得舒心,玩得有意思,吃得又爽,這樣才能留住人和錢。
由於擁有獨特的濱海風光,東山還是壹個“天然影棚”,《海霞》《西遊記》《谷文昌》《左耳》等40多部影視劇曾在這裏拍攝外景。因為壹部《左耳》,這十來年就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來旅遊觀光。因此,對此被拍過的外景,應該加以保護、整理、標明和引導,讓影迷到了那裏有種似曾相識,回到電影之中的感覺。擇地建壹座海景影視城,那東山的旅遊格局必然完全不同。
相關景點:南門灣、馬鑾灣景區、金鑾灣景區、蘇峰山景區、烏礁灣、巖雅村、沃角村、宮前村、東門嶼、馬鞍嶼、魚骨沙洲、下西坑。
? ?
以上的旅遊文化風情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立體多面交叉的,可以根據不同遊客的需求,設計出不同的旅遊線路,在觀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又感覺像是在休閑度假,而且處處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有情懷,具有那樣的旅遊模式,我們東山島才算真正邁向國際旅遊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