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吳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農歷八月十五,在燕過中秋節。突然,他接到朝廷的消息,京城又發生了壹件大事。這次不是大案,但真的是大事。原來,馬皇後五天前因病去世了。女王駕崩,這在當時是頭等大事。朱棣毫不猶豫地起身上路,趕往首都,參加馬皇後的葬禮。
如前所述,並非所生,而是壹個名叫齊的蒙古女子所生。馬皇後實際上從未生過孩子。太子、秦王、晉王不是所生,而是李所生。和都出身於戚家。然而,從王子到周王,每個人都說他出生在馬皇後,朱棣也不例外,他認為自己是馬皇後的長子。這壹次,馬皇後突然死亡。為了表示孝順,他匆匆趕往首都參加葬禮。
洪十五年,是朱元璋非常不幸的壹年。農歷五月,他剛死了孫子。三個月後,皇後病逝。壹年之內,兩次葬禮。此時,朱元璋已經五十五歲了。那時候五十五歲已經是老人了。孫子的去世,妻子的去世,對這樣壹個老人是壹個沈重的打擊。
朱元璋與馬皇後的感情非同壹般。那是夫妻同舟***濟。馬皇後的父母早逝,因為他們與紅巾軍將領郭子興有舊交,被郭子興收養。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受到郭子興的賞識,將養女許配給朱元璋。當時的朱元璋沾了妻子的光,被認為是丈夫看重妻子。從那以後,馬史壹直和丈夫壹起在部隊服役。有壹次,朱元璋激怒了郭子興,被關了起來,並拒絕進食。馬史當然很苦惱。我該怎麽辦?連夜烤了壹個餅,怕被發現,偷偷抱在懷裏,悄悄送給朱元璋。結果,他胸部的皮膚被燒傷了。與朱元璋比賽時,馬史帶女人縫制軍裝、制作軍鞋,並拿出自己的柔軟來獎勵有功的士兵。總之,馬史幫了朱元璋的大忙。
馬史做了皇後後,對後宮的治理嚴而不嚴。雖然他出身並不高貴,但他真的很受人尊敬,他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好的。據說她經常勸朱元璋保存自己的英雄,不要濫殺無辜。這壹次,她知道自己無藥可救,拒絕吃藥,拒絕讓人祈禱。因為她害怕如果吃藥祈福不起作用,朱元璋會責怪他死後沒有為他們祈福的無效的醫生和官員。
馬皇後的葬禮定於農歷9月24日舉行。
原來宗書說的四句諺語是這樣的:“雨落,天哭,雷哭。西方佛教徒,壹起送馬。”意思是今天下雨是因為上帝哭了,打雷是因為大地悲傷了。他把雷聲和雨聲描述為天地的悲哀,於是馬皇後成了西方真正的佛陀。看,今天西方所有的佛都來為馬皇後送行了。真的很感動。朱元璋壹聽,頓時化怒為喜,於是馬皇後的葬禮在雷雨中舉行。
這個傳說是真是假,現在很難考證。因為當時南京沒有氣象記錄,不知道那天到底下沒下雨。但宗舒在當時是壹個修養很高的和尚。他不僅精通佛學,而且對道家、儒家經典都有很大的研究。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他用自己的大智慧緩解了當時的困境,也許真的發生了。
在這次送葬隊伍中,除了宗舒的傳說,還有壹個與高僧有關的小插曲。
原來,朱棣和幾個封藩的俘虜向朱元璋請求孝順,——。因為他們不能在首都長時間哀悼馬皇後,他們問是否可以派壹些高僧和他們壹起去封藩之地為他們的母親祈禱。這在當時是孝順的表現,當然在朱元璋心中也是如此。當時正巧馬皇後在宗叔的過程中發喪,於是朱元璋找到宗叔,交給他處理。除了邀請候選人推薦,宗舒本人還親自挑選了三位高僧。其中壹個不尋常的角色是為燕王朱棣安排的。
這壹天,宮裏的總管告訴朱棣,有壹個和尚要求見他,於是他被邀請進去。朱棣看到進來的和尚時吃了壹驚。我看到這個高僧,長著壹雙三角眼,樣子很奇怪。史書上描述他的時候,用了“像病虎”這四個字。可想而知,這個和尚看起來就像壹只病虎。他應該長什麽樣?肯定是病態卻依然有百獸之王的氣勢!朱棣立刻被這個奇怪的和尚吸引住了。進來的和尚名叫閆濤,他是由左記,壹個和尚和記錄者親自挑選到的。
有意思的是,雖然兩人素未謀面,但都覺得壹見如故。這應該是壹種緣分吧。在朱棣眼裏,這個奇怪的和尚不同尋常,他認為自己可以為將來所用。在這個道士的眼裏,朱棣也不同於壹般的藩王。不管是氣質還是形象,他都足夠牛逼,以後壹定是民主派。
從這壹刻起,兩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種不解之緣,可不同於壹般的緣分。他們兩人的相遇註定要改寫壹段歷史。那麽他們是如何改寫歷史的呢?這種判斷從何而來?這兩個人物的相遇是如此的傳奇,那麽他們相遇後都說了些什麽呢?
有些歷史書這樣描述他們的第壹次見面。刀壹見,就對他說:“如果陛下要我跟妳去燕國,我就給妳壹頂白帽子。”這句話到底是什麽意思?如果妳遇到壹個頭暈目眩的船長,妳可能不明白閆濤的話的含義。但是朱棣是什麽樣的人物,妳壹聽就明白了。道衍的意思是幫助朱棣當皇帝。“給王戴上白帽子”就是在“王”字上加壹個“白”字。那不就變成“皇帝”二字了嗎?所以他的意思是幫助朱棣成為皇帝。
雖然是行話,但是難免要傳出去讓人知道。這兩個人真大膽!要知道這時候朱元璋還在位,太子朱標也還在,他們就這麽公開地打起了繼位的主意,真是不可思議。但是,這個記述在很多史書中都有,甚至在李贄這樣的大學者的著作中也有。如果這個事情是真的,只有壹種可能。——年國王們覬覦王位是公開的秘密。那麽道衍為什麽敢做這樣的保證,說這樣的大話呢?他是什麽樣的人?我們真的需要在這裏花壹點時間來談談這位高僧。
高僧道言
這個道士確實是個不平凡的人物。他不是別人,正是明初二大謀士之壹的姚,後來與劉伯溫齊名,具有傳奇色彩。他幫助朱棣奪取了王位,成為朱棣被俘的第壹個英雄。然而此時他出家了,法名道衍。“堯”這個名字是秦在幫助奪得天下後給他起的。
圖片來自網絡。
姚小時候名叫姚天喜,住在蘇州。他的祖父和父親當了兩代醫生。從小他就天資聰穎。他對祖傳醫學不感興趣,總想做出壹番事業。有壹天,他在蘇州城的街上走著,突然看到壹群行人騷動起來,他們紛紛給路邊讓路。從姚的人群中望去,看到街上壹群人,中間壹個人前呼後擁,很牛逼。原來元朝的僧人和官員出行。他從心底裏羨慕,下定決心要出家。
姚出家是在元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說也奇怪,今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兩件非常巧合的事情。有壹件事是姚出家了,也就是在這壹年,有壹個和尚回到世俗,加入了麾下的紅巾軍,這個和尚就是朱元璋。這兩個人,壹個出家,壹個還俗,偶然發生,後來卻改變了歷史。
姚出家後,不僅學佛,還拜當地壹位著名道士為師,向他學習陰陽之術,同時學習兵法。再加上他本人對儒學有很深的造詣,所以他博學而不迂腐。他生而不厭世,中年出家,精通佛、道、儒。
元明時期的蘇州,是壹個人才薈萃、人才薈萃的地方。這個圈子裏有10個人在姚遇到了這些人才。除了他是和尚,其他都是當時著名的儒生,被當時的人稱為“北郭十友”。認識姚的朋友是這樣評價他的:“天下有才,雖藏而不露,欲為有用。”也就是說,他有治理天下的才能。雖然他不為他人所知,但他仍然希望有壹天能有所作為。這就像當年藏在隆中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他必須等待有識之士大顯身手。
但蘇州在元末被張士誠占領。張士誠雖然不是壹個能有大作為的人,但是他有壹個優點,就是對地方文人比較尊重,所以他網羅了很多文人在他的門下。張士誠被朱元璋滅後,這些文人成為明初的歷史人物。有些人雖然成為了新朝的官員,卻沒有得到朱元璋的信任。有些人被定罪和降職,有些人甚至被朱元璋處死為羅誌。
例如,壹個名叫高啟的人就是姚,他們的“北郭十友”之壹。明初著名詩人高啟曾寫過壹首詩,諷刺朱元璋後宮散漫,說“奴才扶她醉踏青苔,明月西園端飯。狗吠花影,誰夜來宮中?”夜深了,皇宮嚴禁入內。怎麽會有人來呢?這顯然意味著朱元璋生在反叛之地,不懂後宮管理,導致後宮混亂。當時有壹些英雄子弟經常出入後宮,甚至有人去偷看朱元璋俘獲的陳友諒的妃子。朱元璋知道後,非但沒有反省自己,反而對高啟懷恨在心。復仇是壹道應該涼著吃的菜。朱元璋這個心胸狹窄記仇的人,當時並沒有進攻,但是後來他得到了機會,下令將高啟腰斬。不僅如此,朱元璋為了報復蘇州人追隨張士誠,在建國後對蘇州征收重稅。此時,姚雖已出家,但這些事無疑影響了他的政治地位。所以我個人認為,姚在政治上是反對朱元璋的制度的。也許他認為既然朱元璋已經安排了他的繼任者,我就會反對妳,幫助燕王朱棣推翻妳的繼任者。我認為這種政治立場成為他後來幫助朱棣征服世界的主要動力。當然,輔佐明君,建功立業,壹直是姚的理想。
據說有壹天,他去嵩山旅遊,遇到了壹個叫袁洵的半仙。袁勛看了看閆濤的臉,說:“這個和尚好奇怪,三角眼,病虎形。他天生就是個殺手。他是劉那樣的人物!”這個劉是誰?劉是元初幫助忽必烈征服天下的僧人。這些話正是道衍想要的。他只是想找個機會輔佐壹個君主,幫他成就皇帝的事業。
還有壹次,他和宗叔去顧北,他隨口背了壹句詩:“經年鬥,煙花猶半枯;梁肖的事業現在在哪裏?顧北青青的客人看膩了。”宗叔聽後道:“這是壹個和尚該說的話嗎?”姚沒有回答,而是笑著回應道。這些詩看起來真的不像和尚,倒像是思想深遠的政治家。但這才是真正的姚。我們對他的評價,絕不應該說他只是壹個高僧,而應該把他看作壹個傑出的政治家。宗昊非常了解這些事情。既然如此,宗叔為什麽還要推薦他去朱棣呢?宗叔是不是也很了解朱棣的心思?雖然歷史上沒有相關的記述,但我們還是忍不住想壹想。從表面上看,姚與的相遇似乎是壹種巧合,但其中仍然充滿了人為的因素。
據史書記載,姚是在發喪的當天,即9月24日從蘇州來京的。他可能壹到首都就去皇宮拜訪朱棣了。朱棣自然很高興得到這樣壹個和尚,並立即決定邀請他到北平。這壹年的十月十八日,離開京城回到北平,而姚在回到北平之前,也就是他到京城見的第六天,即十月壹日,就動身北上了。看來兩個人真的等不及了。
從姚的上述詩句,我們可以知道,他這次到北平去,是和警衛員坐在壹艘有船艙的大船上。對此,他自己也覺得有些可笑,所以他在詩中說:
石落城中水,獨船遠行。
遷就和顧影自憐和警衛員壹樣,但是誰嘲笑制服?
半夜櫓聲搖月,寒孤桅影霜。
風雨欲來風滿樓,無憂應只為客王。
這首詩的題目是《十月壹日金陵發船之北平》,收錄在姚的詩集裏。它描述了他如何離開南京,乘船北上。他和路上的衛士同吃同住,告別了熟悉的江南,去了陌生的北國。此時已是十月初冬,在霜寒中,有壹種苦盡甘來的感覺。但是,他並沒有太多的離別,因為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壹個可以的民主主
說來也怪,姚到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和燕的侍衛乘船。他不僅與朱棣有緣,而且還與朱棣的士兵有緣。他的人緣從上到下都很好。與姚奪嫡行動不謀而合,正式拉開了序幕。
宮廷秘臣
姚來到北平後,先做了大清壽寺的住持。當時,這座寺廟就在今天的西長安街上,離燕很近,進出燕很方便。當然,這也是朱棣的有意安排。
這座廟裏有兩座磚塔,壹座七級,壹座九級。九層磚塔是元代開國元勛劉的墓塔,寺內還留有劉的頌詞。劉墓就在盧溝橋北不遠。姚來北平後,去拜謁,兩次,寫下如下詩句:“好馬同色,直到人混俗;如果妳沒有遇到知音,妳永遠不會抱怨.風雲壹遇,君臣為知己;偉大的計劃已經制定,名字很簡單。“這首詩似乎是在贊美劉,說壹個有能力的人就像壹匹好馬,在同色的馬之間遊蕩。遇不到知己,不必抱怨。但是,壹旦機會來了,君主和大臣們可以齊心協力,大展宏圖,載入史冊。但是,我不知道這裏所說的主體是忽必烈和劉,還是和他自己。
周年壽寺離燕很近,姚從壽寺到很方便。再加上朱棣邀請他念經,他成了皇宮的常客。朱棣經常與他秘密交談,以避開他人。雖然談話的內容沒有載入史書,但很明顯,他們談論的大部分內容都與從他們後來的行動中獲取權力有關。
朱棣回到北平後的第二年,他的嶽父魏國公徐達奉朱元璋之命來到北平主持軍務,但不久就病倒了。當他的病情稍有好轉時,他被帶回首都南京休養。誰知幾個月後,病情突然惡化,不治身亡。前面說了,後來說徐達是被朱元璋派來的蒸鵝殺死的。徐達死後,朱元璋大恩大德,於——年立徐達為中山王,並讓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攻爵魏國公,舉行隆重的葬禮。像徐達這樣的英雄,就這樣死了,是朱元璋最歡迎的結果。我們前面不是說過,徐達是跟隨朱元璋起兵的青梅竹馬,是個“童子”嗎?這種愛面子的死法,不僅救了兒時的夥伴,也消滅了壹個掌握了兵權的英雄。
那麽朱棣會怎麽看待這件事呢?
對於徐達的死,朱棣應該是既悲傷又高興。為什麽這麽說?首先,徐達是他的老丈人,與翁婿相戀。徐公主和關系很好。她有失去父親的痛苦,而朱棣將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她的悲傷。這是壹個遺憾。但徐達生前是主持北方軍務的統帥。他死後,再也不會有壹個軍事統帥像他壹樣受人尊敬和期待。作為王誌毅的北方三大諸侯,朱棣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控制軍權,這是可喜的。這對朱棣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前面說過,即使是朱棣的生母也不能為了自己的立場而公開承認,而徐達只是壹個老丈人。自古以來,帝王以妳家為榮,爭權奪利,家族紐帶不得不讓位於權力。
此外,姚到北平後,是壹個表面上贊美經書、祝福的和尚。事實上,從那時起,他就成了朱棣的頭號戰略家。他們不是在密謀奪權嗎?那麽第壹要務就是掌握軍權。要掌握軍權,首先要從北軍中的軍官開始。姚不同於那些不問世事的和尚。他是個世故的人,所以在軍衛隊的士兵中混久了人們就習慣了。此外,士兵們非常
然而,朱棣此時無法取代這位英雄。他要想抓軍權,只能和北軍中的士兵交朋友,等待時機。在這方面他很聰明。
壹天,朱棣在宮裏得到消息,大將藍玉前來拜訪。藍玉是壹個非常傲慢的英雄。他掌管北方的軍事,他的軍隊駐紮在北平附近。然而,當時朱棣與他沒有聯系,那麽他為什麽要親自上門呢?原來,藍玉帶領壹個師到北方,捕獲了壹些名馬,並專門挑選了壹些給朱棣,以便與朱棣交朋友。朱棣是壹個以勇敢著稱的諸侯王。當然,他喜歡好馬,內心也是非常貪圖的。但這壹次,他很認真地對藍玉說:“這些名馬呈獻給朝廷之前,我就收下了。這不是讓我不尊重我的父親和父親嗎?”所以他拒絕了藍玉。然而,當他聽說濟南魏在指揮,他在戰爭中英勇善戰,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急忙邀請李斌到燕王宓,他受到了良好的待遇,特別是密切。
朱棣為什麽要這樣做?
這裏面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於那些朱元璋壹心想除掉的英雄人物,朱棣絕不能表現出任何過度的交往,甚至故意疏遠。因為他知道,那些英雄人物不僅不能為己所用,反而和他們交朋友,會引起朱元璋的懷疑,那叫害而無利。但是這些年輕的將軍不壹樣。他們有才華,有動力。但是因為他們沒有資本,所以需要推廣才能發展。所以,如果我們能把他們爭取過來,成為我們的心腹,他們將來壹定會派上用場的。
沒過多久,朱棣的好意就派上了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