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他們接下來第壹次要得到的食物少,所以憤怒。
原文: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白話譯文:
宋國有壹個養獼猴的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壹大群獼猴,他能理解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得到了那人的關心。那人減少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
然而過了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橡實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不聽從自己,就先瞞哄獼猴們:“(我)給妳們橡粟,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獼猴們壹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壹會兒,他又說:“給妳們橡粟,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夠嗎?”獼猴們聽了都趴在地上,感到很高興。
創作背景:
針對朝三暮四的這個故事,列氏和莊子的看法不同,列氏強調的是狙公用自己的機敏,將猴子糊弄了。而莊子強調的是橡栗數量與語言表達方面的關系,狙公最後給猴子橡栗的數量與原先壹致,就是將早上和晚上提供的數量進行了調換,猴子就轉怒為喜,但實際上猴子所得到的數量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現有三個方面的寓意,壹是指某人做事不專,善於變化,反復無常。往往壹事不成,目標不堅定,計劃趕不上變化,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