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施貧活族 是什麽意思?

施貧活族 是什麽意思?

溫 良 的 訓 誡

《溫氏母訓》(目錄)

1. 前言

2. 家道的守成

3. 親賢與立誌

4. 兒女的教育:教子

5. 兒女的教育:教女

6. 儉德傳家與居家理財

7. 施貧活族之義

8. 交友與存心

9. 寡居之人的行持:遠嫌避禍

10. 緬懷祖德

11. 結語:撼動人心的良言

溫 良 的 訓 誡

——《溫氏母訓》

《溫氏母訓》壹文,是明朝末年的賢者溫璜先生,記錄他的母親陸氏的教誨,編訂而成的。內容包括祖業的守成、家道的維系、女德的訓言、子女的教育等等。《溫氏母訓》來源於溫母貞良的節操,與人生深厚的閱歷,富含了修身齊家的深遠智慧。

家道的守成

曾祖母曾經告誡妳的祖父說:人即使貧窮饑寒,也切記不能輕易地拋棄祖宗的根基與產業。祖業壹旦失去,就會有落葉不得歸根的痛苦。我們寧肯少吃壹頓飯,來守這壹尺壹寸的土地。

她曾經以手摸著鍋蓋,不讓兒女晚輩分家和另起爐竈。而今各家的祖業都有變賣或轉讓的,唯獨我們家安然無恙。能到今天這樣,哪裏是件容易的事啊!切記切記。

人有父母妻子兒女,如同身體有眼耳鼻舌,都是生來就具有的,怎麽能不壹壹照顧和料理呢?只為了世俗之物,把人的精神與意誌,全都交給了生計與家產,這就叫做「家」人,不叫做讀書人。

家庭中的禮數,貴在簡易而安閑,不求繁瑣而費力。富貴壹層,就繁瑣壹層,繁瑣壹層,就疏遠壹層。

窮人不肯祭祀,不肯參與婚慶吊唁的活動,這是窮到不知回頭的地步。祭祀斷絕,是和祖宗不相往來,婚慶吊唁斷絕,是和親友不相往來。這樣的人就稱之為「獨夫」,上天是不會保佑他的。

親賢與立誌

世人眼赤赤,只看得見黃銅白鐵,受了人半鬥米壹串錢,就聲聲喊大恩德。至於壹鄉壹族當中,有大宰官當風頂浪的,有學識宏博、雄才大略,足以開啟人的膽略智慧的。有年事已高的長輩,仙風道骨、誠心懇切的,晚輩後生,學習他的孝順友愛、老成厚道,終身都受用無窮。這樣的大利大益之處,卻埋沒而不被提起,殊不知這樣的人,才是陰德深厚的人。

當家的,把祖宗要緊而沒完成的事,補壹兩件。當官的,把地方重要而沒做到的事,幹壹兩件,這才是男子的作為。高官厚祿,不算是作為。

貧窮的人未談發跡,要先求自立。常見幾個人在座,偶爾丟失了物品,必定指責是窮人所偷的。幾個人在座,群起而捉弄人,必定拿窮人當話柄。人若不能自立,這些光景,受也要妳受,不受也要妳受。

問世間什麽是最樂的?溫母說:「不放債、不欠債的人家,不大豐、不大欠的年時,不奢華、不盜賊的地方。這是最難得的。不受饑餓寒冷的窮人,學習孝順友愛的秀才,通曉文辭義理的商人,懂莊稼的公子,老面孔的宰官(沒有官架子),這尤其是難得。」

兒女的教育:教子

兒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人說,棒頭出孝子。人們不知道這其實是說,是銅,就打造成銅器,是鐵,就打造成鐵器。若是想把驢頭打成馬面,有這個理嗎?

窮秀才處罰下人,動用鞭棍,就已是到了極處了。然而偶爾壹用還知道警惕,常常用往往就不當回事。教兒子也是如此。

閉門教子,不只是前程遠大,避免遇到品性不端良的人,更是最得力的地方。

有人問,晉朝陶侃先生的母親高明在什麽地方?我說:剪掉自己的頭發,以賣錢來備飯招待客人,這是壹般人很難做到的。溫母說:不是這樣的,我看陶侃搬運瓷甕以習勞,這才知道他的母親平日教子有方。

(編者註:)陶侃,晉朝潯陽人,字士行,歷任荊州刺史、長沙郡公等職,主管八州軍隊。他帶兵果敢堅毅,善於決斷。在廣州時,為了勵誌與習勞,曾經在早晨把上百口瓷甕搬到齋房之外,晚上又搬回房內。竹子木屑都存起來備用。陶侃常說:大禹是聖人,尚且珍惜每壹寸的光陰,至於壹般人,應當珍惜每壹分的光陰。

他的母親湛氏,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妻良母。陶家很貧寒,湛氏把紡織所得的錢,全都用來補貼家用。她教導兒子要結交比自己好的朋友,以增長學問和器量。家裏雖然貧苦,但只要來了客人,她都很殷勤地招待他們,沒有壹絲毫厭倦。

有壹天下了大雪,孝廉範(kuí)逵到陶家投宿。陶母就撤掉自己床上的新草席,用席子的草去餵客人的馬。又悄悄剪下自己的頭發,賣錢來備飯招待客人。範逵得知這件事之後,感嘆地說:若不是這樣的母親,哪裏生養得出像陶侃這樣的兒子啊!

兒女的教育:教女

婦人不熟悉烹飪,不進廚房,就不能夠治家。婦人在外廣泛交遊、聯社集會,就無法齊家。

儉德傳家與居家理財

居家度日,千萬不要貪圖富貴,俗語「從容」二字,就說得好。富貴是沒有底極的,如果是家財萬貫,但用度很浪費,那也必然會有窘迫的時候。如果八口的人家,勤奮節儉,能存上夠十口人用的錢糧,六口的人家,勤奮節儉,能存上夠八口人使用的錢糧,這就有了二分的剩余。這是何等的寬綽,何等的康泰啊!

懶於記賬也是壹種毛病,用人借此來鉆空子,子孫因此而相互猜疑,成為嫌隙,這都是從此而引發出來的。凡是和人有田產錢財的交涉的,壹定要當下就做個了結。若是拖延下去,反而會無端生事。

父子、主仆之間,最忌諱在小地方斤斤計較,以繁瑣細碎來相互對待,真是面目可憎啊。居家之人,高低有壹條活路就好。

施貧活族之義

世間看淡錢財、喜好施舍的人,每每遇到至親的骨肉,反而多吝嗇,不歡喜給予,這其中的原因有二。

他人蒙受恩惠,即使是壹絲壹粒,都會連聲道謝。而至親的人則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不能忍受的原因之壹。他人兩次三次,就很難再張口了,而親屬家人,上門求助成了習慣性的常例,這是不能忍受的原因之二。

親屬到這裏來,正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或是親兄弟,而父母都在堂上,或是小叔侄子,而公婆都還健在,這壹團情分,是連利斧都難以割斷的。

如果稍有提防他幹涉,杜絕他借錢的念頭,他就將牢牢拴上門戶,狠心說出絕情的話,把天生的壹副悲憫懇切的心腸,都潛藏殆盡,怎麽可以坐視不管呢?這就比路人、仇敵還要嚴重,怎能如此呢?妳壹定要牢記我的話啊。

親戚朋友之間的應酬周旋,能依照自身的力量,隨緣應對就好。貧窮的親屬,就放他得上壹兩點的便宜,才能避免無端的誹謗和讒言。

交友與存心

妳和朋友結交,只取他的長處,不要計較他的短處。如遇到剛正直爽的人,要耐受得住他暴戾猛烈的習氣。遇到出眾而不同凡俗的人,要耐受得住他失意惆悵的心氣。遇到質樸厚道的人,須耐受得住他呆滯沈悶的性氣。遇到豁達大度的人,須耐受得住他輕率浮華的習氣。這不只是求得益處不拘方便,也是保全交情的方法。

同堂同屋同窗多年的人,情誼很深長,其中少不了壹些敗類。是非自然會有公論,在我而言則應當存心厚道。

世人多被「心腸好」三個字害了。假如妳起個念頭想要做個好兒子,則須在外面實實在在有壹番孝順的行為。妳起個念頭想做個好秀才,則須在外面著實有壹番勤苦求學的表現。心腸是無影無形的,有什麽憑據啊?舉凡說「心腸好」的,都是設法逃避的樣子。

凡是人氣盛的時候,切記不要說:我性格就是這樣,我今天壹定要這樣。如此直接莽莽撞撞地做下去,終究會有磕磕碰碰的時候。人在大忿大怒之後,睡過壹個晚上,還要好好地反省思量。

寡居之人的行持:遠嫌避禍

年輕的寡婦,不必勸她守寡,不必強迫她改嫁,有直接的觀察法。只要看到她睡得晚起得早,不懶惰,勤勤勉勉,忙忙碌碌,沒有壹時閑著,這必定是守誌不改嫁的人。身子勤意念就專,貧了也不知愁,富了也不知樂,這便是鐵石手段。若是有半點偷閑,要想守寡到老就難了。我有相法的要訣,那就是:「寡婦勤,壹字經。」

身為寡婦,即使是和親兄弟親侄子,也只能在廳堂談事,不得單獨秘密會見。家裏有用人,晚上往來要點明燈。

寡婦不禁止男性子弟出入房間,會無故受到誹謗。婦人濃妝艷抹,打扮過度,會無故受到誹謗。婦人屢屢出門燒香看戲,會無故地受到誹謗。嚴厲苛刻對待用人,看不起鄉裏的人,會無故地受到誹謗。

受誹謗這件事,有必要辯解的,有必定不可辯解的。如果是關系到田產錢財的,越拖就越難解決,這是有必要辯解的。如果是有關男女關系的,靜而不理會它,就自然會消除,這是必定不可辯解的。如果是和口舌是非有關的,時間日久自然會明白,這是不必辯解的。

寡婦不要輕易接受人的恩惠,兒子愚鈍,我想報答卻報不成,兒子賢孝,人盼望妳報答而報不完。我生平不受別人的恩惠,雖然兩手拮據,但柴米油鹽都不缺。其余的就是有也忍著過,沒也忍著過。

沒有後代的寡婦,應當決然依靠嫡系的親侄子生活為好,即使是老了病了,也終究不依托其他人。

中年喪偶是壹件很不幸的事,然而喪偶的事小,若是再婚那才費心呢。前邊子女先將古往今來許多後母的惡事放在心中,這邊父母在用人的挑唆下,又自立馬頭出來。兩邊的閑雜之人,觀察動向,是非的言語弄去搬來。外邊無關的人,聽了壹句兩句,不肯信好,只肯信壞。真是連清官都判斷不開,不幸的苦處全都在這裏。

那麽究竟如何是好呢?只要壹家之主能夠善於用心,考慮問題詳盡周到,並且處事立身行為端正,這樣就好。

家裏有前妻後妻的,不論有什麽是非對錯,壹律都以堵上耳朵、閉上嘴巴為高,如果義氣用事,則不免自討苦吃。

緬懷祖德

妳的祖父起初很貧窮,他曾經向朱姓的人借了二十金的錢,來賣米糊口。過了壹年,朱姓人生了重病,他是兩槐公的用人,所以不敢把這筆私債讓他的主人知道,旁人私下都僥幸地以為,這筆錢可以不用還了。

當時祖父正客居在姑熟那裏,偶然間得知了朱家的消息,就連夜趕了回來。他沒有先回自己的家,而是直接拿著欠下的成本與利息,到朱家去了。

朱姓的人此時已經無法開口說話,祖父緩緩地取出銀兩,對他說:先前我欠下的全都壹壹奉上,請您過目收下。想不到朱姓人奮力地撐起身來,說道:「想不到這世上,還有像您這樣的忠信的人!我的雙眼就要閉上了,願妳代代都出孝子賢孫。」說完後就斷了氣。

祖父於是流著淚向他告別,才回到了自己的家。家人在追問之下,才知道他已經把所欠的錢,都送還了。有人說他實在是太愚笨了,祖父說:我是愚笨,我之所以不先回到家裏來,就是怕被妳們這些人迷惑了。

這樣的盛德,怎能不銘記在心呢?

結語:撼動人心的良言

《溫氏母訓》序文中稱:「末述先訓,乃母夫人陸所身教口授者,信乎家法有素,而賢母之造就不虛也。」可見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影響是多麽深遠。

本文的編者溫璜先生,字於石,烏程人,是明朝崇禎年間的進士,曾任職於徽州。他在清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堅守不屈,最後全家從容就義,以忠義節烈的誌節,而為世人所追念。

《四庫全書》和陳弘謀先生的《五種遺規 · 教女遺規》中,都收錄了《溫氏母訓》。《四庫全書》提要對溫氏的家教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知其家庭之間,素以名教相砥礪,故皆能臨難從如是,非徒托之空言者也。」陳弘謀先生在《教女遺規》的按語中說:溫母的家訓,雖然是日用的常言,然而對於立身處事的要點、理家應對的方法,簡要完備而又懇切周到,字字都是從閱歷當中而來,所以能耐人尋思,發人深省。

弘謀先生敬錄溫母的家訓,使得作女子的人,知道為人妻子媳婦、為人母親,相夫教子,責任十分地深遠重大。必然像溫母這樣深明大義,通達人情世故,才算是盡了婦道。切勿以為只是燒柴煮飯而已。

註:全文譯自陳宏謀先生《教女遺規》,後經翻譯、分類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