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之。”應該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意在說明,學習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才能成功。
出自荀子的《勸學》
原文相關段落引用如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是《荀子》壹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壹部分(第壹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壹部分(第二、三段),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
《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壹、 學不可以已;二、 用 心 壹也,三、學也者,固學壹之也。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品德氣質,保持專壹的品質,專門學習壹門技術才能速成(學壹速成),然後保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壹,他的學生中最優秀的是法學家韓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漢朝丞相張蒼。可見荀子之學為實學也。
關於作者荀子簡介如下: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後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避漢宣帝劉詢諱稱為孫卿。年五十,始遊學於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因遭讒而適楚國,任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令。以後失官家居,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蘭陵縣有荀子墓)。著名學者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荀子》全書壹***32篇,是他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觀點與荀子的壹貫主張是壹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壹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後王”。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後天的學習。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1]?
《荀子》壹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的註本除唐楊倞的《荀子註》外,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匯集清代學者的訓詁考訂成就,內容翔實;梁啟雄的《荀子簡釋》綜合諸家校釋成果,尤重“簡易、簡明、簡要”;另有章詩同的《荀子簡註》、熊公哲的《荀子今註今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