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1975年8月有什麽重要事件?

1975年8月有什麽重要事件?

主要發生事件:駐馬店水庫垮壩潰決,超過24萬人死難

簡介:1975年8月4日-8月8日 河南省駐馬店突發暴雨,水庫垮壩潰決,超過24萬人死難。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

8月,在河南省駐馬店等地區、1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計60多個水庫相繼發生垮壩潰決,近60億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橫流。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24萬間,沖走耕畜30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裏,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30年後,反觀這次決堤事故,從中折射的問題更值得深思……

1975年7月31日,3號臺風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臺風進入駐馬店地區。

在臺風尚未到達時,駐馬店地區就已經普降暴雨。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8月5日至7日3天的最大降雨量為1605毫米,相當於駐馬店地區年平均雨量的1.8倍。4日至8日,超過400毫米的降雨面積達19410平方公裏,大於1000毫米的降水區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到方城壹帶。暴雨的降水強度,在暴雨中心——位於板橋水庫的林莊,最大6小時雨量為830毫米,超過了當時世界最高記錄——美國賓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時雨量為1060毫米,也創造了我國同類指標的最高記錄。

目擊者稱:暴雨到來的數日內,白天如同黑夜;暴雨如矢,雨後山間遍地死雀;從屋內端出臉盆,眨眼間水滿。

這場特大暴雨,是水庫設計者們未曾預料的。

板橋水庫設計最大庫容為4.92億立方米,設計最大泄量為1720立方米每秒。而在這次洪水中承受的洪水總量為6.97億立方米,洪峰流量1.3萬立方米每秒。

8月5日晨,板橋水庫水位開始上漲,到8日1時漲至最高水位117.94米、防浪墻頂過水深0.3米時,大壩在主河槽段潰決,6億立方米庫水驟然傾下。據記載,潰決時最大出庫瞬間流量為7.81萬立方米每秒,在6小時內向下遊傾泄7.01億立方米洪水。潰壩洪水進入河道後,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沖向下遊,在大壩至京廣鐵路直線距離45公裏之間形成壹股水頭高達5—9米、水流寬為12—15公裏的洪流。

石漫灘水庫5日20時水位開始上漲,至8日0時30分漲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墻頂過水深0.4米時,大壩漫決。入庫洪水總量2.24億立方米,在5個半小時內全部泄完,最大垮壩流量3萬立方米每秒,下遊田崗水庫隨之漫決。

沙河、洪河下遊泥河窪、老王坡兩座滯洪區,最大蓄洪量為8.86億立方米,此時超蓄4.50億立方米,蓄洪堤多處漫溢決口,失去控制作用。

駐馬店地區的主要河流全部潰堤漫溢。全區東西300公裏,南北150公裏,60億立方米洪水瘋狂漫流,汪洋壹片。因老王坡滯洪區幹河河堤在8月8日漫決,約有10億立方米洪水串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進入安徽阜陽地區境內,泉河多處潰堤,臨泉縣城被淹。

據了解,8月5日17時,水庫上遊猛降暴雨,板橋水庫管理局院內積水已逾1米,庫區內電話中斷。管理局與水庫上遊龍王廟、桃花店等雨量站全部失去聯系。

8月7日19時30分和8日零時20分,水庫管理局用當地駐軍的軍用通訊設備兩次向上級部門發出特特急電,請求用飛機炸掉副溢洪道,確保大壩安全,可是,均未能傳到上級部門領導手中。8日1時40分,水庫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級部門發出特特急電,報告水庫已經決口。4時,水庫當地駐軍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步話機天線移上房頂,又將垮壩情況通知駐馬店軍分區轉報地委。同時,水庫駐軍用信號彈向下遊群眾報告險情並緊急轉移,但由於沒有事先約定而未能如願。

-突如其來的洪災

●道文城公社死絕227戶,9600人遇難……

遂平火車站50噸的車廂被沖走5公裏,鐵軌被扭成麻花形……

8日淩晨,洪水像脫韁的野馬,沖出板橋水庫的決口,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下遊沖去。首當其沖道文城公社受災最為嚴重,死絕227戶,9600人遇難。

板橋水庫8日淩晨1時垮壩後,僅壹小時,洪水就沖進45公裏外的遂平縣城,壹些人或被途中的電線、鐵絲纏繞勒死,或被沖入涵洞窒息而死,更多的人在洪水翻越京廣線鐵路高坡時,墜入旋渦淹死。

不到6個小時,板橋水庫下傾洪水7.01億立方米。遂平縣83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壹片汪洋。洪水過處,大小村莊蕩然無存。

在1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近60億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橫流。劫後余生的人回憶,板橋水庫高24.5米的大壩潰決時,出庫洪峰聲如山崩地裂,形如倒海翻江。所到之處,建築、樹木壹瞬間消失了蹤影。幹流水面上,人頭攢動,拼命掙紮、呼救。遇難人的屍體和豬、羊、牛、馬、雞、鴨等動物屍體,順水漂流。石滾碾盤被沖下溝河,鏈軌拖拉機、重型機械車床等隨水翻滾。遂平火車站50噸的火車車廂被沖走5公裏,鐵軌被扭成麻花形……

洪水過後,只留下壹片灰蒙蒙的大地。河溝裏、淤泥裏,人畜屍體,橫七豎八,慘不忍睹。板橋水庫東4公裏的大路陳村村民後來形容:“遠看白茫茫,近看空蕩蕩,進村沒有路,只剩壹棵樹。”

據統計,在這場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河南省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24萬間,沖走耕畜30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裏,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

-“7503號”臺風異動河南

●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引發水庫潰決

氣象資料顯示,1975年8月4日,該年度中國內地第3號臺風(“7503號”臺風),穿越臺灣島後在 福建晉江登陸。此時,恰遇澳大利亞附近南半球空氣向北半球爆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發生北躍,致使這個登陸臺風沒有像通常那樣在陸地上迅速消失,卻以罕見的強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中原腹地。

8月5日,行徑詭秘的“7503號”臺風突然從北京中央氣象臺的雷達監視屏上消失——由於北半球西風帶大形勢的調整,“7503號”臺風在北上途中不能轉向東行,於是“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災禍由此引發。

“停滯少動”的具體區域是在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形地帶,這裏有大量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山谷和兩山夾峙的峽谷。南來氣流在這裏發生劇烈的垂直運動,並在其他天氣尺度系統的參與下,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這也是造成水庫潰決的壹個重要原因。

據記者了解,當時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只在該地區劃了100毫米的降雨量,因為當時沒有壹個科學的認識,不可能得出十分準確的結論。

-大修水壩,專家忠告無人理會

●“垮壩”二字在人們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在其《千秋功罪話水壩》壹書中介紹,1950年夏的淮河水災促成了同年十月國家作出的《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這個決定確定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具體制定了“上遊應籌建水庫,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攔蓄洪水,發展水利為長遠目標”和“低窪地區舉辦臨時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戰略部署。“治淮大戰”由此拉開序幕。

“治淮大戰”中,洪河上遊修建了石漫灘水庫,汝河上遊修建了板橋水庫。據介紹,當時水文資料很少,設計洪水及工程標準很低。工程運用中,板橋水庫被發現輸水洞洞身裂縫和土壩縱橫向裂縫,於是,1955—1956年分別對板橋、石漫灘兩水庫進行了工程擴建。板橋水庫洪水標準按照蘇聯水工建築物百年壹遇設計和千年壹遇校核,決定大壩加高3米,壩頂高程為116.34米,防浪墻高程為117.64米;增辟輔助溢洪道,寬300米,底部高程為113.94米,連同原有的溢洪道、輸水洞,最大泄洪能力為1742秒立方米,最大庫容4.92億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3.75億立方米。石漫灘水庫按50年壹遇設計和500年壹遇校核,確定大壩加高3.5米,壩頂高程達到109.7米,防浪墻頂高程111.2米。經過加固,最大庫容為9440萬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為7040萬立方米,最大泄量390秒立方米。

在板橋、石漫灘水庫加固擴建後的三年間,中原地區的水庫建設蜂擁而上,壹發而不可收。僅1957年到1959年兩年間,駐馬店地區就修建水庫100多座。

1958年,河南總結了漭河流域地區興建山區水利的經驗:“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當時的河南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陳惺當即反對:在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會造成澇災,地下積水過多,易成漬災,地下水位被人為地維持過高,則利於鹽分聚積,易成堿災。澇、漬、堿三災並生結果不堪設想。

然而陳惺的忠告無人理會,“以蓄為主”的經驗被大範圍推廣,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內,不僅丘陵地區湧現大批小水庫,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壹道道“水壩”分割閘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後來數十年間致命的“腸梗阻”。

陳惺是遠東最大的平原水庫——河南駐馬店境內宿鴨湖水庫的設計者。水庫施工時正值大躍進,河南省水利廳原某領導認為原設計過於保守,擅自作了幾處關鍵的改動。例如:他認為“閘門設計太大”,便將原設計的12孔排水閘門砍去7門,僅剩5門。同此遭遇的是淮河豫皖交界處的班臺分洪閘:該閘閘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設計,***為9孔,但由於“以蓄為主”的思想指導,水文數據被人為減小,只建造了7孔;1959年水閘建成後,在1961又人為堵閉2孔。

在1961年開始的“糾偏”中,河南省對全省的水庫進行了壹次全面的普查,對壹部分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較差、存有隱患的水庫,包括壹些大型水庫予以廢棄。

但是指導思想的失誤並沒有真正被扭轉,重蓄水灌溉、輕河道治理、重興利輕除弊的傾向依然頑強存在。到19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100多座,與此相對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沒有增強,反而壹年年遞減。

1975年8月特大洪水到來之前的淮河上遊地區,事實上已隱伏著嚴重危機:河道宣泄不暢,堤防不固,許多“病庫”隱患未除。更為嚴重的是,對於板橋、石漫灘等大型水庫可能垮壩的潛在危險,人們並無警覺——準確地說,“垮壩”二字在人們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

人們過於篤信“百年壹遇”、“千年壹遇”等既定的洪水標準,自信石漫灘水庫可馭控50年壹遇的洪水,在500年壹遇的洪水中也能自保;板橋水庫可以馭控100年壹遇的洪水,在1000年壹遇的洪水中也可無恙。誰也沒有見過“千年壹遇”的洪水,所有數據都是根據人們掌握的有限的史料推算而來。1975年8月,真正的大洪水來了。從天而降的大雨使人們瞠目結舌:它的雨量,竟相當於人們所說“千年壹遇”設計標準的兩倍!

-重蓄輕排必然會對水域環境造成破壞

●水利建設指導思想陷入某種誤區

垮壩引起的沖擊性災害給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壹擊,河道宣泄不暢、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災害,更加重了這場災難的損失——水利建設指導思想上陷入的

某種誤區,無疑成為這場災難的另壹個源頭。

當時,由於宿鴨湖水庫尚未脫險,水利專家陳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開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議獲得國家相關領導的批準後,8月14日,爆破正式開始,全部工作完成***用了整整兩天時間。爆破之後,河南境內的大量洪水向下遊傾泄,致使淮河中、下遊形勢緊張。淮河多年受重蓄輕排指導思想之害,行洪道上早已圍堰叢生,泄洪能力下降30—40%,沿途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險象環生。水利專家指出,多年來,重興利輕除弊,重水庫建設輕河道治理,讓人們從對“水庫”無休止的索取中嘗到了“水火無情”的真正味道。

板橋、石漫灘垮壩14年後,曾擔任水利部副部長的李銳在三峽工程論證中意味深長地指出,決不能片面強調水庫的功效而忽略河道的治理,他說:“對河流防洪而言,堤防的作用是絕對的,是古今中外壹切大江大河最有效的措施,是壹件長年累月埋頭苦幹的工作,但顯不出組織者的雄才大略、雄偉氣魄,更不能揚名天下、流芳百世。但我相信,只要地球存在,河流存在,堤防的作用就是永恒的……”

專家們說,陳惺在20年前就指出過,無論使用了什麽計算方法,如何完善已建水庫的管理,也無論訊情出現時指揮多麽通暢,重蓄輕排都必然會對水域環境造成破壞。但為什麽陳惺的意見不但無人理會,而待其本人遭政治整肅後,直到大禍臨頭才起用?看來,決策與用人失誤的制度原因值得深思。

-暴雨對全國水利工作提出警告

●當時的水電部部長錢正英說“責任在水電部”

1975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電部在鄭州召開全國防汛和水庫安全會議,錢正英部長說:“……責任在水電部,首先我應負主要責任。由於過去沒有發生過大型水庫垮壩,產生麻痹思想,認為大型水庫問題不大,對大型水庫的安全問題缺乏深入研究。二是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存在問題。對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主要套用蘇聯的規程,雖然作過壹些改進,但沒有突破框框,沒有研究世界各國的經驗,更沒有及時地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做出符合我國情況的規定。三是對水庫管理工作抓得不緊。在防汛中的指揮調度、通訊聯絡、備用電源、警報系統和必要的物資準備,也缺乏明確的規定。板橋、石漫灘水庫,在防汛最緊張的時候,電訊中斷,失去聯系,指揮不靈,造成極大被動。”

錢正英還說:“板橋、石漫灘水庫工程質量比較好,建成後發揮很大效益。但因興建時水文資料很少,洪水設計成果很不可靠。板橋水庫在1972年發生大暴雨後,管理部門和設計單位曾進行洪水復核,但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和提出相應的措施,所以防洪標準實際上很低。”

錢認為,“75.8”暴雨對治淮工作是壹次嚴格的檢驗,對全國的水利工作也提出了警告。因此,必須認真地總結正反面的經驗,不斷提高水利工作的水平。總結治淮25年的教訓,對洪水做出充分估計,從氣象、歷史等特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各氣象臺無壹預報出那場大暴雨

●駐馬店老預報員至今感到內疚和遺憾

對於那場大暴雨,無論是從 中央氣象臺到河南省氣象臺再到駐馬店地區氣象臺,均沒有壹家報出來。時至今日,駐馬店市氣象局70歲的老預報員孫令喜和汪根元提到那場沒有預報出來的暴雨,心情還始終感到內疚和遺憾。

事後,專家對未能較準確預報“75.8”暴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首先,“7503”號臺風行蹤太詭秘,打破了臺風在內陸地區大規模釋放能量的規律性,使人們措手不及,防不勝防;其次,預報人員經驗不夠豐富,新中國成立時間不長,我國的氣象科學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有不少基層氣象臺站,預報天氣還依靠壓溫濕曲線加看天的陳舊模式進行;再次,觀測手段落後,通訊工具陳舊。之後,各級氣象預報人員調整預報思路,采用聯合攻關的方式,分析當地臺風致洪暴雨的成因與防禦對策,建立了多種致洪暴雨 天氣預報模式。

據河南省氣象臺孔海江等人提出的觀點,2008年河南省很可能出現壹次有登陸臺風造成的區域性暴雨,因此,河南省今後的防災任務依舊艱巨。

-暴雨成災不僅僅是預報問題

●當時第壹個趕到現場的氣象人員總結諸多經驗

9月16日,在鄭州舉行的“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記者見到了長期從事天氣預報和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工程建設和科研工作,並曾親歷“75.8”救災的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原國家氣象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

李澤椿是事後第壹個趕到現場的氣象預報人員。他在回憶當年情景時話語依然沈重,“這段經歷讓我深感氣象工作者的責任重大!”李澤椿在隨後的幾個月做了許多調查,總結出的不少經驗在今天依然有著現實指導意義。

他說,首先是必須重視氣象研究在國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氣象工作必須增強業務觀念,進行完善的管理、長期積累和氣象科研;同時,壹線的氣象人員都應該具有豐富的氣象知識。“水災發生時,鄭州有壹處氣象雷達,但卻因停電,沒有留下資料。”這件事讓李澤椿至今耿耿於懷。他認為,氣象、水文、環保、林業、農業各部門最好能統壹起來,形成壹個統壹的自然環境觀測網站,最後把這些資料統壹規範管理,為科學服務和應用。

“暴雨成災,不僅僅是預報的問題。”李澤椿指出,那場災難中“人禍”的因素同樣突出。主要表現在當時水庫建設中“重蓄水灌溉,輕河道治理”,在部分水庫建設中又搞“多快好省的典範”,違背了科學規律。此外,災難發生時,社會組織同樣存在問題,不知道該如何疏散群眾及救災。因此,各地領導部門要非常重視全社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設,同時進行科學救災,並形成良好的科普輿論氛圍。

李澤椿還指出,時下和今後的壹些新情況值得警惕。“當年化工廠少,大水過後留下的後遺癥相對較少,如今有些地方發展化工產業,工廠就建在壩區,壹但出事,造成的汙染難以估量。這壹問題在新奧爾良風災中已經出現。”他認為壹些大化工廠的選址必須經過氣象、水利等部門的綜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