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物產豐饒,正如民諺所說:“關東山,三件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九壹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長期占領中國的目的,試圖通過兩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即從1937年到1941年,從1942年到1946年),把中國東北變成他們賴以生存和進行侵略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
該工程於1937年4月破土動工,1942年11月初具規模,大江截流,水庫開始蓄水,1943年3月25日1號機開始發電。豐滿大壩從1937年破土動工到1943年春發電,僅僅用了5年多時間,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機械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建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勞工數量之多,勞動強度之大可想而知。吉林市勞工紀念館館長聞貴芳介紹說:為了獲得充足的勞動力,日本人當時通過謊報做工地點或編造優厚待遇,以“吃好住好大工價,三年期滿免費送回家”為誘餌,從華北東北等地騙招大量勞動力。據了解,從1937年到1941年,日本侵略者從關內***騙招了11萬人。此外,日本人還收降保安補充隊、在東北攤派勞工、使用“犯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據偽滿時期東北水電分局的壹本勞工數目統計本記載,當時約有20萬勞工參與修建大壩。每天平均有1萬至1.2萬名勞工修建大壩,最多時有1.8萬名勞工。
勞工們壹旦來到豐滿,壹條腿就算踏入了鬼門關。為了防止勞工逃跑,日本人在松花江北設下了層層鐵絲網,外有豐滿警察署武裝警察站崗把守,內有監工、大小把頭、拉桿盯梢。勞工們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稍有怠慢,就會遭拳打腳踢。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沒有任何勞動安全保障,死傷無數。在這裏,勞工們如同墮入十八層地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如果有人想要逃跑,警察署、日本監工、把頭等就把他當場打死。
在吉林市發現的《松花江第壹水電所工事寫真帖》中,有關勞工日常生活的幾幅照片真切地反映出當時中國勞工的悲慘境地。
寫真帖上不少勞工衣衫襤褸,表情木然。為了禦寒蔽體,許多勞工只能把麻袋或者水泥袋套在身上。
這些勞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的繁重勞動。寫真帖中的壹幅照片說明寫道:“1.2萬名勞工分成兩班,晝夜輪換。”勞工們沒有壹點休息時間,稍不留心就會遭到毒打。“漢奸把頭似虎狼,十個難有九個活。”漢奸原東興利二掌櫃、把頭王海彬交待,1940年前後,他在豐滿打死7人,打傷無數。勞工紀念館屍骨廳裏展出的部分屍骨中,從受損的骨骼上看,有的是被鍘死的,有的是被釘死的,其中不乏童工。
1938年以後,由偽滿水力電氣建設局工程處指定今豐滿勞工紀念館附近壹帶的溝坡為死難勞工的埋葬區。那裏有三條100多米長、6米寬、4米深的天然溝渠,扔棄和淺埋了無數的中國勞工。當年因死難勞工過多,這裏白骨蔽野,成為野犬吞屍的淒涼恐怖世界。
1941年5月,“滿洲勞工協會”以大量勞工死亡,怕激發罷工反抗,遂召開勞工大會,為死者建“工人慰靈塔”。塔上銅牌銘文(日文)中稱:“在任務緊迫,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已經接收的工人勞動是何等艱苦,這是不言而喻的。由於過度勞累而犧牲,則成為勢所必然。”
原豐滿警察署長野琦茂作供認:“每天平均有2名工人死亡,7年就有5110人死亡。”
“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豐滿大壩建成後把松花江攔腰截斷,形成了松花湖。松花湖是當時全國最大的人工湖,現為東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
從大壩發電後下來的水是熱的,冬天江水不凍,在壹定氣壓、溫度、風向等條件作用下,江面升起的霧氣遇冷在江畔的垂柳上凝成了罕見的霧凇景觀。
然而,人們在對松花湖秀美風光、霧凇奇景贊嘆不已的同時, 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死難勞工,人民政府建立了豐滿勞工紀念館。1964年,在紀念館前為死難者建起壹座紀念碑,上鐫刻“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1984年,吉林省政府公布豐滿萬人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荒草也許可以吞沒堆堆白骨,但無法抹殺那段歷史,對我們而言,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揭開傷疤就是不容許歷史重演。